第1章 (2 / 3)

+A -A

        这段话,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得极明白:“鲁读'易'为'亦',今从古。”从古以后,《鲁论》的原文,该是假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可见孔子同《易》的关系,是后来附会出来的。

        虽然如此,孔夫子“五十以学易”,倒也一直流传,得到一般人的相信。如今我也五十岁了,我姑且也圣人一番,做一点“学易”的示范。

        《易》是《易经》、也叫《周易》(因为流行在周朝)。《周易》是卜筮用的一本签文总集。(《左传》、《国语》里记占卜的事,都以根据《周易》来说明为主。)根据《周易》,我把卜的结果排比如下: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计算:说“吉”的爻一二一次;说“凶”的爻五十二次;说“旡咎”的爻八十五次;说“何咎”、“何其咎”、“匪咎”的爻四次;说“厉”的爻二十六次;说“悔”的爻二次;说“有悔”的爻四次;说“悔亡”的爻十八次;说“死悔”的爻七次;说“亨”的爻三次。这些名堂,在在都显示了《周易》这部书的卜筮特色。古代人喜欢问卜,卜出来的结果累积起来,每在新卜之事与所现之兆相同的时候,就可以援用累积的结果,不必再重复了。这种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

        《易》本来是卜筮手册,它本身本来很简单,有玄没有理,但喜《易》的人,意犹未足,硬要弄出玄理来,所以越来就越弄得不简单了。自古以来,中国人不会“学易”,反把《易》弄到死巷里去,汗牛充栋的著作一小堆,其实全都是误入歧途,越“学”越难起来了。

        真正“学易”的法子,是在根本上把《易》还原为简易原始的本来面目,从“平易浅近”去看它。宋朝朱熹《答吕伯恭书》说:

        窃卦、爻之词,本为卜筮者断其吉凶,而因以训戒。有本甚平易浅近,而今传注误为高深微妙之说者,如:“利用祭祀”、“利用享祀”,只是卜祭则吉:“田获之狐”、“田获三品”,只是卜田则吉:“公用享子天子”,只是卜朝觐则吉:“利建侯”,只是卜立君则吉:“利用为依迁国”,只是卜迁国则吉:“利用侵伐”,只是卜侵伐则吉之类。

        这些话是正确的话。

        为了从“平易浅近”还《易》的本来面目,我各以“上经”、“下经”的第一篇——即“乾卦”、“咸卦”为例,作出白话翻译如下:

        三三〔注一〕

        〔原文〕

        乾〔注二〕:元,亨,利,贞〔注三〕。

        初九〔注四〕: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注五〕。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旡咎〔注六〕。

        九四:或跃在渊,旡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七〕。

        上九:亢龙有悔〔注八〕。

        用九〔注九〕:见群龙无首,吉〔注十〕。

        〔翻译〕

        男性卦:是好的开始,可以发展、可以繁荣、可以结果。

        九在最下面一行:龙潜在水底,不要有动作。

        九在倒数第二行:见到龙升到田野里来了,见到大人先生是好的。

        九在倒数三行:君子白天努力,晚上努力,这样干,就没错。

        九在第三行:〔龙〕在下面跃跃欲试了,没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中国性研究 第1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