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弗郎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睥睨天下,傲视群雄。
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尼克。詹姆斯
1940年的一天,在佛罗里达州海滨的仙那度庄园里,76岁的报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病逝了,临死前,他除了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各种报纸头版都通栏报道了这位被称为“美国忽必烈”的权势人物的死讯,青年记者汤姆逊对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很感兴趣,想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并想弄清凯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他决定访问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
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但她断然拒绝接受采访,一声“滚出去”的逐客令将汤姆逊拒之门外。
在费城的图书馆中,汤姆逊查阅了已故银行家撒切尔未经披露的回忆录手稿。得知凯恩在小时候,家中因矿产开发而发迹,后被母亲委托给了撒切尔。凯恩成年获得财产权后,便自作主张买下第一家报社,出版《问事报》,并公然与撒切尔作对,撒切尔认为凯恩只不过是一个走运的流氓和没有责任感的无耻之徒。
此后,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和凯恩的大学好友、后来当上戏剧专栏评论员的里兰,得知了关于凯恩的一些生活片断:他是因创办《问事报》涉足政界而成为风云人物。他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一次是与总统的侄女爱米丽成婚,这使他青云直上,但由于这是一次政治联姻,其后果可想而知;一次是与女歌星苏珊成婚,曾轰动一时,但这次婚姻又成为他投身政治的绊脚石。而他在竞选州长一败涂地后,从此一蹶不振。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帝国”迅速走向衰落。
汤姆逊再度访问了苏珊和凯恩的老管家雷蒙,了解到晚年的凯恩在苏珊出走后,脾气变坏,且深居简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但当汤姆逊向这些人问起“玫瑰花蕾”时,他们都不知所措,有人认为那或许是一个他爱过的姑娘,或许是他失去的什么东西,甚至有人以凯恩“脑子有些不正常”来搪塞。
汤姆逊依次访问了5个人,得到了5个不同的故事,但始终无法解开“玫瑰花蕾”之谜。
凯恩的珍贵物品将被拍卖,而其他一些杂物则被焚烧,在焚烧物品时,汤姆逊忽然发现一个带有“玫瑰花蕾”商标的滑雪板被投进炉火,火焰一口口将它吞噬,烟囱冒出黑烟……
玫瑰花蕾的秘密
“玫瑰花蕾。”
公民凯恩临终前跟全世界开了一个玩笑。所有人都相信“玫瑰花蕾”这个字眼背后一定掩埋着一段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记者汤姆逊走访了凯恩身边的每一位亲友,竭力要拉开一直掩盖着真相的帷幕。
帷幕拉开了,凯恩的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灵舞台上复活。每个人都那么苍老、疲惫,为生活奋斗挣扎了那么一大圈,最后都是空的。看到凯恩飘雪的童年,他的奋斗,他开创出崭新的报纸风格,结婚,生子,享受成功和财富。他野心勃勃,却在政治上猛栽了一个跟斗;两次婚姻都很失败,一个人就那么颓败了,像豪华的仙拿度庄园一样地颓败了。汤姆逊在不断的访谈中获得了有关凯恩的众多不同角度、不同视点的零散叙述和故事,但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对象和观点,任凭如何努力还是不能堆砌成一个对凯恩的整体印象,甚至连原先对他的一鳞半爪的认知也趋向模糊。
凯恩,一个奋斗了一生的人,从他垂死的嘴唇中,轻轻说出来的那个字眼,像是来不及开放的花朵,仍然紧裹着自己的秘密。
究竟什么是玫瑰花蕾?
是一个女孩的名字?是初恋的定情信物?一件得不到的东西?还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当最终汤姆逊得出结论“什么也不是”之后,我们看到,在烈焰熊熊的壁炉中,凯恩童年时的滑雪板被扔了进去。火焰舔掉了滑雪板上的经年积尘,渐渐地露出了这4个字:“玫瑰花蕾。”
影片的叙事方式很特别,表面看来似乎奥逊·威尔斯在故弄玄虚、欲盖弥彰,而实际上,这是他通过艺术手法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和真实情况而已。世事无绝对,盖棺定论谈何容易,更何况是资本主义世界对坎坷一生的报业大亨的客观评价!奥逊。威尔斯除了对当时尔虞我诈的疯狂世界和事实进行无情揭露外,对物欲社会中被广为推崇的非白即黑理论、刻意对名人美化修饰的虚伪和武断也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和唾弃,并对人们盲目崇拜、缺乏审视观点的勇气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进行了嘲笑。最为讽刺的细节是,被人们风传的神乎其神,还要刨根挖底的“玫瑰花蕾”原来仅仅是凯恩少年时用过的一块滑雪板!奥逊。威尔斯超人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跃然欲出。佚名
《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是老牌导演法兰克·卡普拉于1939年拍摄的经典作品——史密斯先生被挑选进参议院暂代病重的参议员空缺,可当他来到国会大厦后,却被一群贪污的政客所淹没。但史密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同他所见到的不法事实做着英勇的斗争,并试图以自己的理想改变美国参议员中腐化坠落、贪赃枉法的现象。本片曾被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推选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并获多项奥斯卡提名,但可惜当年正好遇上了另一部电影《乱世佳人》,“先生”最终不敌“佳人”,败在《乱世佳人》的手下。
前苏联著名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于1955年完成了艺术生命力恒久的著名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著名导演大卫。里恩与大明星朱莉。克里斯蒂合作,将《日瓦戈医生》搬上了银幕,并大放光彩,一举捧走多项奥斯卡大奖。《日瓦戈医生》向人们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时揭露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在社会剧烈的变革时期,在政治和权力横行的时期,如果知识分子们不进入权力机构,他们的命运便会悲惨地不由自己做主;但如果他们参与进去,又会更可悲地失去自己的身份。由于本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进行了精确的概括,因而被誉为是“一部不朽的史诗”。
六、卡萨布兰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