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总的来说,不怎么样。”
叶英明的这个评价犹如一盆冷水从头顶上泼下来,几乎浇灭他想当文学家的雄心壮志。他沮丧地翻动着自己的文稿,发现父亲在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改动。这部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费尽心思写出来的,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
“你现在年轻,有理想、有抱负,不满足只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块’的文章,想写本大部头,这当然是好事情,”叶英明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继而话锋一转,说道:“可是,你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绝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呀。”
当初,尽管叶英明本人是*前大学毕业的文科生,但他并不支持儿子学文科。在叶丛文上高中分科的时候,他就曾试图说服儿子改学理工科,并引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亲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是:我们的现状是,社会人文科学一直以来不受重视,学文本身就是去掌握一种弱势知识,将来难以有所成就。文人靠写作谋生,在目前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那怕就是去学理发、当厨师都是身揣一技之长,什么时候都能养活自己,总比将来“爬格子”要好得多。
下载
那时候,叶英明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到*历次政治运动的惨痛经历,让学哲学出身的叶英明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认为学文有相当的政治风险,这恐怕才是父亲真正反对儿子学文科的潜台词。
可是,儿子从小是以父亲为榜样的,喜好方块字的韵味,对墨香情有独钟,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叶丛文一意孤行,不肯听父亲的劝告,执意要学文科。无奈,叶英明最终还是尊重了儿子自己的选择。
“爸,你说的话我明白,我这不是写了让你给提意见嘛。”叶丛文一看父亲对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品竟如此淡漠,大为不满地说道:“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写出这东西,不就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嘛。你这‘不怎么样’的评价,不是存心打击我的积极性嘛。”
叶丛文的这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待业青年如何在苦闷中寻找现实出路的故事。高中毕业后,叶丛文就直接考上了大学,没有经历过那种百般无奈的待业人生。但是,他的大多数同学在高中毕业后都没能如愿升学,都曾经在待业的日子里品尝到了一种青春无奈的痛苦。在他读大学的时,突然获知昔日的同桌毕自强锒铛入狱的消息时,感到意外震惊之余,更为他而感到一种惋惜。那次,他领着当时的女友吴燕玲,到监狱中去看望了毕自强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心情都不能平静下来。他知道毕自强跟自己一样,原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可生活的变故和打击竟是那么地无情,一下子就彻底地粉碎了毕自强的人生梦想。他清楚地知道,既使毕自强以后从牢狱中出来,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更别说理想和抱负了,就是想找到一份工作那都是十分困难的,恐怕最后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以保障了。可时代也在变化着,他没想到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能够使出狱后的毕自强选择了去经商而重新回到这个社会中打拼。为此,他不禁对时代的变化滋生出了许多感慨。几年来,叶丛文都在思考和关注着那些与他同龄的待业青年的前途和命运。参加工作之后,便有了为自己这代人写点什么的想法。毕自强在现实生活中走过来的一串串脚印,忽然间触动了他,激发出了他的一种创作欲望,让他平生第一次拿起笔尝试着写小说。他以毕自强为原型,构思并写出了这部名为《别无选择》的中篇小说。但客观地说,他的这部习作还没有触摸到文学艺术的精髓。想看
第十九章文鸟之梦(之五)
“丛文,你可能还没完全理解我说的意思。这样说吧,目前看你写的这篇东西不是词句如何修饰的问题,而是你在树立主题和选择题材上还得动动脑筋,再研究一番。如果你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写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中的善恶美丑,而只是很肤浅的去表述了一些对现实的不满和议论,作品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叶英明停顿了一下,盯着儿子脸上的表情,接着说道:“当然喽,你已经能够去用心构思,并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明你努力了,是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很不错了。”
“爸,那到底应当怎么写呢?”
“你提的这是一个问题。”叶英明知道要说服儿子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好打开了话匣子:“小说是个什么东西呢?从本质上说,它是通过人们经历的某些事情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某种思想和感受。依此类推,写作之人如果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也就必然创作不出作为小说存在时代里的真实人物和事件细节。远的不说,拿一九七七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来说,它是伤痕文学的先声。到了一九七八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还有一九七九年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本身有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契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还要来自作者多年来对现实生活严肃思考的积累和沉淀,厚积而薄发嘛!”
叶丛文坐在那儿一动不动,静静地聆听着父亲的开导和教诲。
“你本身是学中文的,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单就作品的主题来说,你想要告诉别人一些什么,如何在你的叙事中表达你完整的中心思想,这才是最主要的。”叶英明试图通过有条理的说教,引导叶丛文完成从灰心丧气到认真思考的这一过程,又说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它本身又必须高于生活。所以,写小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更重要的还要能够从理性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你才有可能写出意蕴深厚的作品。”
这么多年来,志向高远的叶丛文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其世界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父亲经常的谈话和讨论。这或许也是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吧。
“没有经历过*,没有插队知青蹉跎岁月的体验,是不是就写不出反映社会历史的优秀作品呢?”叶英明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香烟,点上火抽了一口,继续说道:“肯定不能这么说。每一个时代,都有那时代火热激情的人生。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你的思想触及到当今这个经济改革的时代中去,紧贴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敏锐地去观察、去发现,把思考的视点投入到人物性格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图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人们的心理奥秘,从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全景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性意向,这样才有可能使你粗大的笔力凸现出来。”
“爸,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叶丛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呵,你若能开窍就好了。你现在的工作是在单位里写材料,这和写小说虽然都是搞文字的工作,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码子事。写讲话稿、总结、政论性的文章,需要的是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而写小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