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上去了,就在下面等我吧。”胡大海说完,自己推门下车了。
此时,刘文斌也从他的轿车里钻了出来。
胡大海和刘文斌在办公楼门口前汇到一起,彼此打了招呼。两人一边聊着,一边往办公楼里走去。
毕自强自己一个人待在车里,觉得很无聊。他靠坐在车椅上抽着闷烟,听着车载音乐,又从车上里翻出一本什么书看着,消磨着时间。足足等了一个多钟头,他才看见胡大海手里拎着一个黑色提包,独自快步地走来。
“总算基本上谈成了,”上车后,胡大海长吁了一口气。在车子返回的路上,他对毕自强吩咐道:“你先送我到市文化局,然后再去桂江大饭店要一个雅座包厢,按公司的接待最高标准订一桌酒席。中午,我和刘总准备宴请要请文化局和歌舞团的几个领导。”
“知道了。胡董,事情一办完,我就赶回来接你。”
“不用了,等会儿我坐刘总的车过去,你就在饭店里等着好了。”
中午时分,一行人走进餐厅。胡大海和刘文斌热情地陪着三位中年客人来到包厢里落座。毕自强对外身份只是胡大海的司机,自然没有入席的资格,见没他什么事儿了,便非常知趣地退出包厢来到外面的大餐厅。他在一张方形餐桌前坐下,招手叫过来一位女服务员,点了一份简单的饭菜,独自一个人吃了起来……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在董事长办公室里,胡大海坐在办公桌后的转椅上,嘴里抽着烟,正在翻看着一份合同文件。
“胡董,”毕自强从外面走进来,问道:“您找我?”
“坐吧,想和你商议一下,”胡大海把桌面上的合同文件递给他,说道:“公司把市歌舞团早已不用的剧场和旧排练大厅全租凭下来了,这是和对方签下的合同。你再认真地看一遍,在条款的文字上帮我好好把把关。下面,我们的工作就是进场装修,在免租金的这一个月内,争取尽快把它改建成一个商场。”
毕自强是胡大海在公司里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凡是公司里的大事情,胡大海总是在构想之初就找毕自强商议,并与之讨论事情的利弊和有无可能性,以及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胡大海处事大胆果断,而多年从商的经验与得失把他磨练得更老谋深算了。先听听爱徒毕自强的一些建议或意见,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方才下决心拍板,已经成为了胡大海的一种惯性做法了。
第二十一章独当一面(二)
“胡董,我有些问题不太明白,”毕自强并没有急于去推敲这份合同文本的条款,却把他一些心存疑惑的想法提出来,问道:“歌舞团剧场和旧排练大厅真的适合改建为大型的卖方商场吗,为什么公司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拿下它?而且这租赁合同一签就是十五年,是不是太长了?再说一下子要交那么多的租金,还要投资翻修,值得这么搏吗?而且一下子租赁这么大面积的地方会不会是浪费,公司是否真有经营的能力并保证能够赚钱呢?我总觉得风险太大了!”
毕自强知道,这块准备建商场的地盘本身就来之不易。胡大海先是利用刘文斌出面套近乎,进而才疏通文化局和歌舞团的领导,并私下给了那些“管事”的人不少回扣和好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才拿到了这份场地租赁的合同书。
“嗯,你提的这些问题很不错嘛。”胡大海用一种十分赏识的目光瞟了毕自强一眼,然后点燃一支烟,将端坐着的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说道:“我问问你,如果让你负责选择和开办一个商场,你认为要有怎样的外在条件最为合适?”
“首先,应该是选择商场的位置吧,”毕自强思考着,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通常来说,经营大型商场一定要在人多热闹的市中心地带,有足够的顾客人群,这样才能够保证达到商品销售量和营业额。”
“嗯,说下去。”
“可是,我认为租赁现在这个地盘来经营商场,位置是不是偏一点?如果只是开个一般的商店还好说,而开商场似乎不会有足够的顾客光顾吧?”
“首先考虑选点,你说得不错。”胡大海深思熟虑地点点头,却表示不完全认同毕自强的看法,说道:“不过,你似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按常规眼光来看,这块地盘目前如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是偏僻了一些。但你注意到了没有,它的位置恰好处在两条主要街道交叉的十字路口,西面靠市中心老街区不算太远,东面是正在迅速扩建的城市住宅小区群落。而这个十字路口横向上的东葛路正在扩建和向东延伸出去,这表明市中心地段正在逐渐东移。我估计用不了一年时间,东葛路修好后一旦开通,我们现在租下来的这个地方必将成为人流量大的新聚合点,是摆放大型商场最理想的一个地理位置。”
“哦。”毕自强恍然大悟,不由地暗自佩服胡大海的商业眼光。
“一,位置;二,地段;三,交通。要投资兴建一个大型的卖方商场,无非就是要考察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胡大海扳着手指数着,仍然按照自己清晰的思路说下去:“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大型商场要尽可能靠近街道的路边,并拥有足够的空地来停放车辆,从而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感觉到来此购物是很方便的事情。具备了上述条件,还要考察一下附近是否有足够多的公交车经过和候车站点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地段能够达到的人群流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