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A -A

        “好,毕老弟爽快!”周老板冲着毕自强竖起大拇指,对魏东生、刘文斌二人说道:“你们两位觉得如何?”

        “我没问题。我带了一百万现金过来,余下的两百万,我打个电话,可以马上叫人送过来。”魏东生神气活现地搂了搂他身边的少妇,不跌身价地说道:“毕老弟既然有如此雅兴,那今晚上我就舍命陪君子啦!”

        “我只带了五十万过来,”实际上,刘文斌全部身家就这五十万现金了。可他在众人面前不想丢脸儿,只好硬着头皮,低声问道:“周老板,你若肯借我二百五十万,我倒也是愿意赌一回大的。”

        刘文斌本来就是个好赌之徒。此时,他暗地里盘算着:在赌桌上谁输谁赢,这终究还是个未知数呢。不过,这总归是一次拼博的好机会呀!

        “百分之十的利息,限期十天归还,”周老板想了一下,让手下送上纸和笔,轻敲着桌面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写张字据吧。”

        “行,”刘文斌二话没说,抓起笔就写了借条。

        说心里话,刘文斌又何尝不想让冤家对头的毕自强那三百万输个精光呢。

        赌桌上,将用扑克牌玩的是“梭哈”游戏。按四人事先统一定下的规矩:四人轮流作庄家,由作庄家者指定场外的一人洗牌和发牌。每次押底金十万。每一轮发牌,牌面大的人可每次加码十万,但最后一轮可加码数额上限为一百万。四家牌主,不得中途退出,只要有一家牌主输光三百万,牌局即告结束。

        赌桌上的规矩,对于进入赌局的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谁也不占便宜。不过,赌博有时候不仅是赌谁的手气好、牌运旺,而且牌桌上经验和心理素质也是赢钱的重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根据赌局的规矩而采取某些相应的策略,往往能够胜出或保不输。总之一句话,聪明者有以万变应对万变的赌法,愚钝者有不变应万变的招数。这可是一场斗志斗勇的赌局呀。在其它的旁观者看来,这样的赌局真是太刺激了。

        首先坐庄家的是周老板,由阿兰小姐发牌。第一轮牌每家发两张,入局者必须亮一张、盖一张。这轮,毕自强一下子拿到了一对,是个好兆头。他亮出一个红心,在四家亮出的牌面中为最大,该他说话。

        每家面前摆着三百万现金的赌局,正式开始了。

        “十万。”毕自强想都不用想,往赌桌中央扔出十万。

        “嘿,花十万,我再买一张牌看看,跟了。”周老板亮出的是黑桃十,想了一想,跟进十万。

        魏东生亮出的是一张方块六。他见三家的牌面都比自己大,心想不可能三家都“偷鸡”,如果自己要跟下去肯定会死得很难看的。于是,他摇摇头,第一个盖牌。这样,他就白白损失了十万,理智地退出了这轮牌的竞争。

        刘文斌亮出的牌是方块。如果他不是“偷鸡”的话,那么盖着的那张牌不是,就是。事实上,他也拿到了两张。虽然自己的牌也算相当大了,但他却盯着毕自强的那张红心发呆了半晌,脑子里出现一片空白:对方会不会是一开始就“偷鸡”呢?电子站

        尾声

        尾声

        二零零九年,金秋十月。

        下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闲懒散的思想者,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再换另一种视角,尽可能地做到审视和反思这已成的半部小说初稿,再反反复复地咀嚼一番要往下写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实话说来,这本书如果接着往下写,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去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这二十多年来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创作与改革开放时代戚戚相关的长篇小说,尤其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作品在“人类和社会”的主题思想上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话,追求长篇小说故事架构宏大所涉及的社会层面自然而然地要去铺开一些必要的情节,因此很难避免去直视一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诸如官场*、权钱交易、黑社会势力、性贿赂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描写和揭露。这正是当今绝大多数专业作家视为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难以跨越的禁区。这其中有作品本身无法回避和涉及的“歌颂什么”和“鞭挞什么”的敏感问题,也有当今中国文坛作家群“集体缺钙”的尖锐问题。我在此所说的“缺钙”,指的是如今的作家们多数人都没有视野开阔的社会生活积累和人生经验的“沉淀”,以及严重缺乏一种文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历史责任感。我偶尔到书店里去转悠,发现那些赫然摆在书架上的当代长篇小说,大多是一些在“人类与社会”主题思想上“无关痛痒”的作品。以央视近来热播的情感大剧《金婚》为例,我们所经历那些年代的烙印只不过成了剧情发展得以延续的“装饰品”,而没完没了“唠叨”的故事情节不过是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那点事儿。有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视机,无意看到《金婚》的剧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金婚》要写继集。不过,故事内容讲得将是另一双夫妻的那点事儿。闻之,我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儿,赶紧抓起遥控器换台。当然,《金婚》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剧作家,但这却让我想起了唐代的“回字诗”。能够创作出一首可以顺着念、也可倒着读通的“五言”或“七律”,其文学技巧上的高难度可想而知,其人必须熟知音韵的平仄、字义的表达和格式的要求,理应称之为唐代诗人当中的“佼佼者”。殊不知,唐代诗人王之涣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绝句传名于后世,而那些曾经创作出多少首“回字诗”的诗人们却都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回头不见了踪迹。其实,我根本无意贬低《金婚》的剧作者在当今社会上所取得的事业成功和文学造诣,只不过非常纳闷的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年代里,对中国作家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大显身手”和“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为什么中国人的方块字就不能如史诗般地刻录下我们这个时代“沧海变桑田”的历史瞬间,是不是我们那些在中国文坛上曾经雄霸一方的文学巨匠们都一个个逝世完毕了?看来当今中国文坛上已无*人物,于是,便轮到我等无名之卒粉墨登场,网络上才有了这半部待续的长篇小说。不过,这书要继续往下写,也很难。

        其二,我并非专业作家,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爱好者。众所皆知,大凡作家皆要“以文立身”、“以作品说话”。2005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之前,我对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创作形式皆毫不沾边,甚至于在这近二十年里,我肯定自己没有从头到尾地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更别提写小说了。当然,我以前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又以为自己算得上是一流的学习专家,如今再换个写小说的行当来干干,应该也不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儿。本来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是好事,但读别人的小说和自己提笔写小说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正应了那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写作实践中“恶补”小说技法,忙着喘气而一时忘了在网上更新小说,恐怕这理由也成立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阅读下一篇:《杂谈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小说上传分享

        杂谈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上半部)

        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对中国当代文学诸现象的思考和解读(上半部)

        如果你在网上有缘读到绿城一剑的长篇小说《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修改版)》的前半部,是否会提出一些非常严肃的创作问题:作者描写现实社会和人生意义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作品在表现主题思想上的根本立场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诸现象的思考和解读,来充分阐述作者本人在长篇小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