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2 / 3)

+A -A

        大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这些东西却得到大王的钟爱。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要逐客,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不重用人才,结果是加强了其他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

        李斯的这封上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看过原文后,大家一定能感受到那逼人的气势。

        嬴政这一看就停不了了,他反复读了好几遍,这八百三十九个字(原文)把嬴政心中的郁结都解开了,他一下子感到浑身上下说不出的舒服。

        嬴政连连赞叹,唏嘘不已,自言道:“如果没有这封上书,寡人将要把大秦给葬送了。”

        “来人,马上把客卿李斯给我追回来。”

        将门之后蒙恬领命,快马加鞭追赶被遣散的外客。

        一封上书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不,是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当然也即将把大秦推上巅峰时刻。

        69。改变命运的《谏逐客书》2

        蒙恬是何许人也?这要从秦朝显赫的蒙氏家族说起。

        在蒙骜死后,蒙氏家族并没有衰败下去,反而越来越显赫。蒙骜的两个儿子,蒙武为将军,蒙嘉为中庶子,都在朝中身居重要官职。而蒙氏第三代中,又出了蒙恬蒙毅兄弟俩,都是人中龙凤,难得的奇才。这二人和嬴政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受嬴政的宠爱,虽然目前官位卑下,日后一定会前途无量。

        蒙恬,自幼嗜读经书,喜好文学,有勇有谋,可谓是文武双全,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少年时,他还学习过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当年也参与了审理嫪毐一案,因而和李斯的关系不错。

        一路快马加鞭的蒙恬一直追到骊山,才赶上了被驱逐的外客。

        “大王有令,李斯速反咸阳。”

        其他的外客很纳闷,为什么单单让李斯回咸阳呢?还是大王和李斯的关系铁啊,*不离十是舍不得李斯走。不过,李斯已经猜出了*分,一定是自己的谏书起作用了。

        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赞道:“先生的文笔,天下少见。这个谏书一定可以流传久远,被后世奉为经典。”

        李斯问:“大王读谏书时,难道你也陪侍在左右?”

        蒙恬点点头,说:“大王对先生的谏书,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还念念有声。”

        听到嬴政有这样的反应,李斯心情开朗了许多,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自己的高官厚禄总算是保住了。

        可伴君如伴虎,谁又能保证此刻的嬴政要改变主意,不再逐客了呢?

        李斯回到咸阳后,不顾旅途的劳顿,便直奔咸阳宫而去。站在熟悉的宫门前,抬头仰望,几天不见,顿生隔世之感。他终于重新回到了赌桌,虽然筹码少得可怜,也必须赌下去,他要凭借一根三寸不烂之舌从嬴政那里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这就是秦始皇 第22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