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 / 3)

+A -A

        “臣是将死之人,怎么敢虚夸海口?”

        郑国便将四万多顷良田分解到关中各郡,又历数各郡人口、地形、气候、土质,有条有理,不由得人不信。

        这些数据和资料都是郑国用两条腿跑出来的,说到这些内容时,刚刚还萎靡不振的死囚犯,忽然间变得神采焕发。他最后定论道:“臣虽然让韩国多存在了几年,可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代的功业。”

        听完郑国的言论,嬴政长叹一声,问道:“如何处置郑国,诸卿还有什么意见吗?”

        众人寻思嬴政的口气,似乎已经有了赦免郑国的意思,不然不会这样问。的确,如此大的现实利益摆在面前,即便是君王,也不免动心。可是法律在上,是不容践踏的,除非嬴政的特赦。

        于是,群臣齐呼:“请大王定夺。”

        这正是嬴政所要的,因为宗室也奈何不得这种局面,郑国的小命总算是保住了。

        嬴政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郑国入秦的目的不纯,但他却为秦国做了件大好事。寡人念在他治水有功,人才难得,特赦郑国无罪释放,继续修建关中水渠。”

        嬴政金口一开,便无可更改。

        以昌平君、昌文君为代表的宗室气的眼都绿了,他们又一次被挫败了。

        (bp;郑国最终被赦免,标志着以李斯为代表的外客地位更加巩固,在经过一场驱逐风波之后,外客重新成为秦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郑国重返关中后,继续修渠。后来,那条水渠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郑国渠。郑国渠造福了亿万平民,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不仅如此。汉唐盛世时的都城长安,正是位于因郑国渠而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之上。现在,郑国渠虽然早已荒废,但它曾经发挥的作用是永远也抹不掉的。电子书分享平台

        77。生是秦国的人,死是秦国的鬼

        逐客的风波平息了,郑国也安心地重新修筑他梦中的水渠。可以说,嬴政的胸怀是博大了,但他的心胸又是狭窄的。因为他能容得下数万外客,却容不下一个人,被嬴政撵走的吕不韦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自从吕不韦到了河南,河南几乎快变成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中心了,咸阳反而快成了秦国的陪读了。各国使节到咸阳之前,都会先到吕不韦那里停留议事,到咸阳觐见时,提出的往往是在吕不韦那里得到的结论。有些在咸阳的大臣遇到重大或疑难问题,也会和吕不韦书信商议,甚至还远跑到河南前去请教。就连小小的水利工程师郑国都挂念着他,还为他说好话。

        想到吕不韦这有形无形的潜在影响和势力,以及他还左右着秦国的经济命脉,嬴政就感觉如宝剑悬在头上,夜夜都不能安心入眠,他知道到了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昨天,吕不韦还是大秦的相国,权势显赫,威风凛凛。今天却只能窝在封国河南度过余生了。他得感谢自己功高盖世,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否则,被嫪毐谋反一案牵连,就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嬴政砍的。

        吕不韦就这样被强制性退休了,可他的精力还比较旺盛,不想过那种早上遛遛狗,中午闲扯淡,傍晚看夕阳的生活。在咸阳,十年的位极人臣,使他对权力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没有权力在手,对吕不韦来说,不是过日子,简直是在熬日子。

        不过,像他这样提前退休、经验丰富、威望又高的老政治家,深受六国欢迎。再加上他又深知秦国的底细,自然成了香饽饽,六国不肯放过这机会,都希望他到本国来发挥余热。

        两年来,各诸侯国开出优厚的条件,力邀吕不韦出山。然而,吕不韦却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六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他没必要拿自己的晚节去冒险。

        吕不韦向往的还是咸阳,在那里,他曾经抛洒过热血;牵挂的还是嬴政,虽然反目为仇,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深信:赵姬和嬴政最终会感念他的恩情,隆重地把他迎回咸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这就是秦始皇 第24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