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其他的线索,多留无益,三人打道回府。跟支队领导汇报后,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表态。
案件真的陷入了僵局,再往什么方向查下去,夏晨的心里没底了,他甚至都有点害怕见到肖震那双深邃的眼睛。
奇怪的是,自他从云南回来后,关于此案的侦破进度,总队再没有催过,几位支队领导也很少谈及。
那五十个偷渡人员经过治疗后,身体相继康复,除少数几个因伤势过重留下残疾或轻微后遗症外,其余的都能正常生活了。鉴于他们均为初犯,又是被骗出境,边防拘留审查所按照规定对他们从轻处理。拘留期间,主要是组织他们开展系列关于偷渡的普法教育,叫他们写思想认识。然后做了罚款处理,再遣返回原籍。
为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拘留所还给他们每人分发了一张由边防总队统一制作的反偷渡宣传教育光盘,让他们带回家去和亲朋好友们一起观看的。
光盘里面的内容包括国家关于偷渡的界定和反偷渡的相关法律条文、对初犯和重犯的偷渡人员的不同处理方式等基本法律知识;偷渡组织者的惯用伎俩、如何有效预防被骗等生活常识;几个阐述偷渡活动对国家和个人造成严重危害的典型案例;以及曾经在新闻媒体上报道过的一些偷渡人员讲述偷渡过程悲惨经历的忏悔录式电视访谈。
这种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来说,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偷渡是怎么一回事,基本上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平时也经常能通过本地新闻媒体看见或听见有关边防部门查处偷渡案件并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处理的消息,有些案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也就格外关注。
对他们的宣传教育,主要以边防派出所在集市、社区、学校等地方举办巡回图片展、散发宣传单,或到各村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等形式为主,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而对于广大内地群众来说,偷渡、反偷渡离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会遥远一些,因而并不是很关注,有时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了,也是一扫而过,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大部分人对反偷渡的相关法律知识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也缺乏必要的防范心理。
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内地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其专业技能、经验积累或文化程度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比较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尤其到沿海地区之后,往往就业率不是很高,因而容易急躁,容易轻信别人关于国外遍地黄金好发财,偷渡出境小成本、高薪工作大回报的鼓吹,导致上当受骗。
很多人是满怀希望而来、满身债务而归。这还是好的,有些如阿芳者,钱没赚到,反落个终身伤残;或者被境外黑社会组织扣押,成为他们的拳击袋、提款机,甚至沦为娼妓,受尽;更有甚者因伤势过重或意外染病,被弃之荒野,孤死他乡,家人却连个讯儿都无法知晓……
对内地群众的宣传,目前仍只能主要依靠新闻媒体,经常性地宣讲反偷渡的相关法律知识,报道一些典型案例。只是由于偷渡活动从大处讲还事涉国家国际交往关系,题材相对敏感,这方面的报道有着严格的新闻规范,所以涉足范围终究有限。
但与以前的一无所知相比,普及率已经算是相当高了。其实发放教育光盘给那些曾经上当受骗的人,影响范围也是相当窄的,不过有总比没有好,以点带面,积少成多,也算是普法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辅助形式。
夏晨没想那么多,他的考虑是,五十个人被送回原籍,这起偷渡案的侦破就更加显得遥遥无期了。他坐在办公室里,仔细地翻看着那卷厚厚的询问笔录,希望能再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仍然徒劳无功。
他有些心烦意乱,一把将案卷扔在桌上,甩手走出门去,却与门口急匆匆往里走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这个人给他带来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心中的希望重新燃起。
第四十四章——令人费解的暗示
第四十四章令人费解的暗示
夏晨心烦意乱地往外走,却在门口与急匆匆往里走的一个人撞了个正着。他正想发脾气,发现来人是任晓雯,满腔怒火顷刻间烟消云散。
对谁发脾气,他也不敢跟任晓雯瞪半个眼呀!
任晓雯是谁?各位看官比我清楚。她是比夏晨低两届同一专业的校友,在学校你我他文学社里因朗诵出色而争得一席席位的文学青年,现在同处一条战壕的亲密战友,也是自己曾经砰然意动芳心暗许的那个人呀。他敢跟她发脾气吗?
当然,准确的身份,应该是亲密战友加好朋友于飞的比肩女友。虽然任晓雯已经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夏晨不能不承认。他十分清楚于飞在任晓雯心目中的份量,也知道于飞的秘密,误会是暂时的。等到于飞任务完成胜利归来,根本不用去刻意解释什么,属于他的都会一样样原封不动地还回去。所不同的只是,原本发亮的会变得更加耀眼,原本深情的会变得更加浓郁,而原本隐藏的则必须藏得更深。
任晓雯根本就没理会夏晨情绪的变化,她揉了揉被撞痛的肩膀,说了句:“你瞎跑啥呀?”然后不等夏晨回过神来,就一把将他扯到办公桌前,面色兴奋地说:“有好戏了。”
“什么好戏?一惊一乍,看把你兴奋的。彩票中大奖了?”夏晨有些莫名其妙。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肖支他们几个正在商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