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 / 2)

+A -A

        苡幸桓鲇懈呙鞯牡阕印冶蝗衔且桓龇岵母呙鞯阕拥姆19魅耍窃谖衣さ纳闹形业母呙鞯阕右裁挥谐?0个。)

        (7)“只做一流的业务,因此要用一流的方法。”

        (8)“不要推出一个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9)“到你的城市的所有公园里去找,你也找不到委员会的任何雕塑。”

        这本书一点没有讲到“直接反应”广告,就是请读者通过邮件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订购产品的那种。写这类广告的人确切地知道他们卖出了多少产品,而那些写“普通”广告和写电视广告的人则不大知道;即使有人知道,为数也很少。市场组合中牵涉到的因素实在太多,如像竞争对手的削价交易、零售商的降价清货等等。

        奇怪的是,在“直销”广告中最有效的技术很少用于普通广告——比如介绍产品的事实性的信息。

        要是所有做广告的人都效法他们做直销广告的兄弟,他们一定可以推销的更多。每一个写广告文案的人,都应该在直销广告方面干上两年再开始他们的事业。对任何广告看上一眼,它就能告诉我们该文案的写作者是不是有那种经验。

        四个问题

        今天,广告业面临着四个具有危机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向是广告业中流砥柱的包装货物类产品的制造商,现在花在打折销售上的钱是他们花在广告上的钱的两倍。他们用打折的办法获取销量,而不是使用广告来建立强有力的品牌。任何一个傻瓜蛋都可以搞削价,但是要创建一个品牌需要头脑和坚忍不拔。

        一度有一个很受人欢迎的咖啡品牌叫蔡斯暨桑伯恩(br)。后来它的制造商开始了价格打折。他们打折上了瘾。今天,这个品牌哪里去了?完全死掉了。

        听一听我1955年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

        “是敲响警钟的时候了,该警告那些把钱都花在打折销售上,而没有钱来做广告建立品牌的制造商,他们的品牌会发生什么。靠打折促销建立不起无法摧毁的形象,而只有无法摧毁的形象才能使你的品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伦敦商学院的安德鲁·爱伦堡(rwrbr)有一个今天最好的营销头脑。他说削价的做法可以引诱人去尝试一个品牌,但他们还是会回到他们惯用的品牌上去,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品牌经理会对打折销售上瘾?因为雇佣他们的人只对鼻子底下的那点盈利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他们的股票期权比对他们公司的未来更感兴趣。

        打折销售是“毒品”。问一问对“毒品”上瘾的品牌经理当毒品带来的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消失之后,他们的市场份额情形怎么样了,他就把话题岔开。问他盈利是不是增加了,他又把话题岔开。

        继承了前辈建立的品牌的商人们正把他们的品牌糟蹋殆尽。他们迟早会发现他们无法销售没有人听说过的品牌。品牌是他们继承的谷种,而他们正在把谷种吃掉。

        这些杀价的蠢才也有想砍掉他们广告代理的服务费的习惯。那些就广告代理的报酬讨价还价的客户是在拿错误的那一头看望远镜。他们不应该想方设法从广告代理的那15%里杀掉几个铜子,而是应该集中注意力让他们花在时间和版面上的那85%多带来销售效益。杠杆作用是在这里。没有任何制造商是因为克扣给广告代理商的报酬而发财的。你抛出去的是花生,引来的是猴子。

        第二个问题是,广告公司特别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今天受到把广告看成是一种前卫艺术形式的人的骚扰。他们一生里什么也没有卖出去;他们的野心是获得戛纳广告节的奖项;他们诱骗不幸的客户一年花几百万来让他们展示他们的独创性;他们对他们宣传的产品不感兴趣,还认为消费者也不,所以,他们几乎一点不提产品的优点。他们充其量是些让人找乐的人,而且是很蹩脚的。他们很多是艺术指导,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的头脑是视觉性的,自己从来不读文字,所以也把我写的文案弄得让消费者无法读。最近,我在一次午餐会上听到一位愤怒的制造商把这些自命不凡的蠢才叫做装模作样的娘娘腔。按照我受到的教育,要是我没有花5年时间挨门挨户地推销炊具的经验的话,今天我也会落进这个陷阱里去的。一日经商,终生行商。

        第三个问题是,夸大狂的出现。夸大狂们的头脑结构更倾向于财经,而不是创造。让他们的客户惊愕的是,他们用买下其他广告公司来建立他们的帝国。

        第四个问题是,广告公司依然在浪费他们客户的钱来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最近在一本德国杂志上数到了49个用阴式(黑底白字)办法做的广告;多年前的调查就表明了,阴式广告读起来非常吃力。

        在一次10个小时的火车旅行中,我读了3本杂志里的广告。它们大多数违反了我多年以前就发现,并且在本书里提出来的基本原则。创作这些广告的文案撰稿人和艺术指导都是些无知的票友。

        是什么使他们失于研究经验?是广告不吸引喜欢问为什么的头脑吗?还是他们根本抓不住任何种类的科学方法?是不是因为他们害怕那些知识会把一些规则强加给他们,或者让他们的不称职曝光?

        我的最后愿望和留言

        我从在普林斯顿随伟大的盖洛普博士4做调查工作开始我的职业生涯。之后我当上了广告文案撰稿人,据我所知我是唯一一个从干调查起家的“创意”高手。这个事实使我总是以一个调查人员的眼光来审视创意工作。这些是我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1)创作成功的广告是一门手艺,一部分靠灵感,但是基本上是靠知识和勤奋。如果你具备一定的天赋,而且知道什么技术对收银机有作用,那你就能长久地干下去。

        (2)去逗人乐而不是去销售的诱惑,是一种接触传染疾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第4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