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点头:“这是心里话,谁不想家啊。但是,首先要明白,是谁迫使你们离开了家?是许克祥,是土豪劣绅。要真正回家乡,就必须打倒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你们现在还要克服思乡念头,扩大军事武装,老家是一定要打回去的。”
毛泽东把坐在身边的一位战士的步枪拿过来看了看,问,“你叫什么名字?”
“赵自生。”
“是当兵的,还是当官的?”
“小小的班长。”
毛泽东笑着说:“别看班长小,还不容易当呢。你们班有生疟疾的吗?”
赵自生回答说:“有,但他们都很坚强。”
毛泽东说:“你当班长的,要关心战士,有人生病就要请医生治。现在条件很差,你们自己也可以想些办法。大家住在一起,疟疾最容易流行,可以搞一点带毒性的草薰一薰,要控制疟疾的继续蔓延。”
毛泽东接着又看了招兵的情况。当时第三团在铜鼓驻地的团部门口设立了“新兵招募处”,还是按照北伐时的习惯,“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是靠花钱雇人当兵。不过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愿意报名当兵吃粮的人不太多,倒是有一些过去的农###动积极分子投军。另外,此地刚恢复起来的农民协会,正拾起铁趸,拉起风箱,自造鸟枪、土炮、梭镖、大刀等武器。
从整个三团的情况看,毕竟还是刚刚编组成军队,仍保留着农民队伍的习气和风貌。全团官兵只有极少数人有军装,绝大多数人还是穿着家里带出来的便衣,颜色杂七杂八,看上去很不整齐。从武器装备看,团里只有少数人有破旧的步枪,子弹没有多少,更缺少机枪一类的自动武器,多数人手里拿的还是梭镖,严格讲来还是一支“揭竿而起”的队伍。
15年前毛泽东在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搞过单兵训练和班教练、连教练,懂得正规部队的带兵方法。此时看一下这支农军的情况,的确是令人感叹的。
虽然队伍组建也有几个月了,可是一直缺少懂军事的骨干。前一段临时调来苏先俊、伍中豪等几个黄埔生来当领导,却没有什么打过仗、带过兵的班、排长。如果有一批有战斗经验并会带兵的基层干部和班长补充,多少农民战士都可以很快把他们带出来,可惜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几个这样的骨干。虽然编了班、排、连这种组织,可是还是由过去乡里的农会干部靠老关系带着,甚至连队列都站不好,领头的不少人连口令也不会喊。这样的队伍如果马上拉出去打硬仗,真是够令人担忧的。
回想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了许多人去黄埔军校学军事,可是毕业后把他们差不多都分配到正规部队,没有注意让这些人来训练工农武装。此刻虽然后悔,却实在是有些晚了!
毛泽东又想,但这毕竟是一支手执武器的队伍,步枪和机枪,我们可以从敌人手里夺过来。
尽管如此,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毛泽东到达铜鼓的这天正是中秋佳节,驻地非常热闹。赶上过节加上要暴动这两件大事凑到一起,团里特地向当地老表买来两头食用牛,杀掉加餐。铜鼓县周围的纸业工会、农民协会也派出代表,送来月饼、猪肉、柚子、甘蔗和南瓜子,还有粽,明查暗访,发现有可疑人就去团防局报信,要是谁议论农会呀、减租减息呀什么的被他听到了,就会被抓去关起来,严刑拷打不算么子,说不定脑袋就搬了家。两位客官,我看你们不像坏人。你们不管生意做不做得成,还是早些打转吧,一到天黑时,街上随时都有危险发生,到处是团防局挨户团的眼睛。说话都得小心啊!”
汤采之、陈沾奇告别老人,挑着一担空箩筐,走出白沙镇。沿着山路往驻地赶路。
他们走了大概有七八里地,汤采之不经意地往后一回头,发现远远地跟着一个黑影。待他过细一看,那黑影便不见了踪影。汤采之轻声地对陈沾奇说:“小陈,得当心了,后面跟了尾巴。”
陈沾奇心里“嗵”地一跳,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部的手枪。
汤采之说:“我们假装没有发现,还是照直往前走,我俩拉开一点距离,看看这尾巴能跟我们多远吧……”
汤采之他们放快脚步,后面那个人也加快脚步;汤采之他们走得慢,那家伙也磨磨蹭蹭。这样一来,无疑就暴露了他的暗探身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