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2 / 2)

+A -A

        ——互相搂着,女方闭住双眼,仰起头来,把嘴唇微动、微噘,作“待吻”状。

        ——男女二人脸颊贴住后,女方眼睛半闭男方用嘴唇轻触女方的耳根部。

        ——如果男女二人是站着的,那么,女方先让男方看到她已踮起的脚尖,然后,闭住眼皮作“待吻”状。

        ——把双手交给对方,让他(她)加速拥抱程度,这时可以用“眉目传情”来配合。

        ——女方用右手的手指,轻触一下男方的下唇,然后由女方自己缓缓的闭住眼皮。

        ——当男方由后面捉住女方的双臂或用双臂搂抱女方的纤纤素腰时,女方可以天真的默然回头凝望,仰起头来,嘴唇半掀半闭,同时也轻轻合上眼皮。

        ——女方先吻男方的耳朵,然后轻吻耳朵附近的部位,等到男方接收到你的信号后,女方就自动闭住眼睛,这时的女方的表情明显地表示了男方可以尽情地吻她了。

        第四部分

        深秋的夜晚,小街一片静谧,霓虹灯也闭了眼睛,只有昏暗的路灯,星星点点地闪着。走上渠堤,从堤上向下张望,水杉丛中黑影里,有人影蠕动。借着朦胧的月光,再仔细瞧瞧:原来是一对热烈拥抱的情侣,女子正依偎在男子的怀里,男子正歪着头在亲吻她哩……

        吻是爱之花

        深秋的夜晚,小街一片静谧,霓虹灯也闭了眼睛,只有昏暗的路灯,星星点点地闪着。走上渠堤,从堤上向下张望,水杉丛中黑影里,有人影蠕动。借着朦胧的月光,再仔细瞧瞧:原来是一对热烈拥抱的情侣,女子正依偎在男子的怀里,男子正歪着头在亲吻她哩……

        我被他们的真情烈焰所感动,知趣地挪开脚步。凝望月光拉出的水杉影和人影,那么长,有些已跌入(倒映)在渠水里。渠水墨绿看不见水波,却看得见粼粼反射的人影和水杉影,只觉得这个夜和这对人影很美很美,像一首歌,像一首诗,更像一幅浪漫的图画。

        情人之间的吻是爱的琴弦的共鸣,是爱情王国里的一朵鲜艳娇嫩的奇葩。它又是一首荡人心魄的诗,使人回味无穷。

        文学家说:亲吻是文明恋爱的表现。

        行为学家说:亲吻是男女交往的需要。

        心理学家说:吻是爱的天使。

        动物行为学家巴波·尼克逊发现,分布嘴唇部位的皮脂,能通过接吻传递给对方,使对方产生兴奋和快感。因此,尼克逊认为,接吻不但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接吻时双方在唾液中交换了大量的酶,而酶是一种自然抗生素,它能消灭接吻时传播的细菌,所以,亲吻也是永葆青春、线条和防病的灵丹妙药。

        根据德国《图片报》发表的一份科学研究报告:一个吻,能使脉膊跳动从70次增到150次,能加强人体和血液循环,使细胞吸收大量氧;一个吻,把人体的荷尔蒙激发出来,其作用高于一剂吗啡;一个吻,可以使面部的肌肉都运动起来,有助于消除脸部的皱纹;一个吻,可以消耗人体的热量,使人变得更苗条。

        同时,亲吻也是一种简易的保健操,爱做亲吻的人不易患循环系统的疾病、胃肠疾病和失眠症。如果汽车司机离家上班时接受太太的一个吻就不易出交通事故。

        然而,对接吻也有人提出异议。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位叫卡加克的医学家就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接吻是用嘴唇交换细菌,不是爱情之花,而是爱情之敌。”因为人的口腔、咽喉和鼻腔内部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每一个成年人的口腔里平均有250~300种细菌。接吻难免进行口水“交流”,许多病菌可以通过口腔传染,尤其是危害性严重的病毒性肝炎、猩红热、伤寒等。医学统计显示,每一次嘴唇接吻,有超过270种不同的细菌经由吻者的口腔传送。幸而95%左右的细菌对身体健康无大伤害,但人的个体对这5%的细菌缺乏抵抗力时,就很容易染上疾病。由于接吻盛行而导致传染病流行,历史上曾有过教训。2000年前,罗马君王就曾下令禁止接吻,希望借此缓和疱疹传染病的流行。多少个世纪以来,英国人热衷于亲吻,乐此不倦,但到了16世纪,人们逐渐放弃接吻而代之以挥帽、鞠躬和握手行礼等,这是因为1665年伦敦流行过瘟疫所致。

        此外,有些细菌厌氧,躲藏在牙床下无氧的地方繁殖,从而引起牙周炎。成年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35%以上的人会因牙周炎而引起牙齿脱落。美国某大学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从十四对夫妻口腔里采集了十种细菌。研究人员发现,夫妻口腔里能引起牙周炎的细菌类型完全一样,口腔里的细菌可以通过接吻而传播。

        春情荡漾的少男少女,初涉爱河,感情尚未成熟却热烈奔放,难免会有浪漫的亲昵行为。由于嘴唇也是性敏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情暖春闺 第12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