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华阳的目的达到了,心情也高兴起来,就一把拉过林意然,入座参加宴会。
场内又再次热闹了起来,过了一会,太子林承曦看了看隅华阳,道:“我听闻隅公子琴艺超群,不知能否现下为大家弹奏一曲呢?”原来当时给公主治病时,有一次,公主嫌闷,隅华阳就为她弹了一曲,好象当时公主等人都听得呆住了。看来这件事也传到了别人的耳中。不过刚好今夜隅华阳也正准备为公主献上一曲呢!
隅华阳含笑道:“既然太子殿下吩咐了,华阳当然也不能有所推辞,那么华阳就献丑了!”
说完,让人抬出了一架古筝,坐在场中央,开始弹一首在现代非常出名的古筝经典名曲《平沙落雁》。《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隅华阳前后两世都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尤其对古筝和古琴情有独钟,这首《平沙落雁》也是他非常喜欢的名曲之一。
一曲弹完,众人都还陷入意境中尚未回神,良久,众人才清醒过来,纷纷鼓起掌来,赞叹不已,郦王赞道:“此曲只闻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真是好曲啊!隅公子真是神才啊!”
隅华阳忙谦逊地道:“哪里哪里!皇上过奖了!”
郦王满脸愉悦的笑容,说道:“隅公子何必谦虚呢?朕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琴音啊!不知隅公子能否再弹上一曲呢?”
众人都纷纷附和,隅华阳就不再推辞,不过,他有一个想法。于是便开口说道:“皇上,我想换一种乐器演奏,可以吗?”
郦王当然应允,隅华阳又道:“不过我要演奏的这首曲子需要一人配合,不知能否请五皇子和我一起演奏这首《梁祝》?”
林意然同意了,于是隅华阳取出一把二胡,而给了林意然一支笛子,他拉起了二胡,二胡的声音柔和、惆怅、凄美、古朴,《梁祝》用它来诠释是最完美的了,而其中用悠扬的笛声来附和,更能打动人心。
这首曲子结束后,人们都被曲子中凄凉的旋律给打动了,还有不少女性都流下了眼泪。
隅华阳和林意然的默契配合也让众人吃了一惊,不过林意然的才华也隐隐地显现了出来。此时,二皇子林慕杰也说话了,“没想到隅公子与五弟已如此相熟了,真是稀事啊!”他的话语中隐含讽刺,很是刺耳。
隅华阳看到众人对林意然也是有些疑问的态度,心中不免有些愤慨。但并未解释什么,只是说道:“我还有一曲为众位献上,名为《十面埋伏》,说完,就拿出琵琶,弹了起来。这是一首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音乐。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而这也是隅华阳非常喜欢的一首琵琶曲。
曲子结束,众人内心一阵汹涌澎湃,特别是一些武官更是激动不已。
隅华阳三首曲子弹奏下来,将他的惊世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夜过后,“隅华阳”这三个字已是传遍了各国,真正成为了人人谈论的风雅人物。
第十八章赴会
宴会结束后,隅华阳就带着林意然来到了隅府,同时也把刘妈母子也接了过来,由于他们二人是从小侍侯五皇子的人,所以把他们接去照顾五皇子也无可厚非。
林意然就这样第一次离开了他住了二十年的皇宫,也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虽然他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并没有表露出来,他的性格有些内敛,一些事都会藏在心里不说出口,前世的他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前世他比隅华阳大了七、八岁,而且在商场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所以显得比较成熟、世故。而如今的他年纪与隅华阳一般大,身体也不是很好,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他给予上官玉书等人的印象便是如此。
林意然住进府后,因为待人比较温和,所以很快就和众人熟识了,他也了解到上官等人对隅华阳的心思,他觉得这五人都是难得一遇的人,看到他们注视隅华阳的眼神,就能够了解到他们有多么喜欢他了,所以林意然认为还是把实情告知五人好了,因为这样隐瞒着将来会在一起生活的人,心里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于是和隅华阳商量后,由隅华阳告诉了五人,五人在听完后,虽说有些惊讶,但并没有表现出害怕或是抗拒的意思。而上官玉书的一席话打消了两人的顾虑:“你就是你,不管你的灵魂是谁,是什么穿越时空还是什么!我只知道你是隅华阳,是我的表弟,也是我所追随的爱人!”他的话也代表了其他四人的心声,隅华阳和林意然相视而笑,都倍感欣慰。
感情的问题终于处理好了,而接下来隅华阳也要专心去应付之后会重重袭来的问题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