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4 / 5)

+A -A

        比第一次见到他还要感觉陌生。

        第二十一章3+1+3

        第二天一大早,方木就去敲孟凡哲的门。连敲了十几下,一点回应都没有。方木抬头看看门上的小窗,没有灯光,不知道孟凡哲是已经出去了,还是不想开门。

        整整一天,方木的脑子里都是孟凡哲。他那毫无血色的脸和那双仿佛深渊一般的眼睛不停的在方木眼前浮现。

        b的行为科学家曾经提出这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在早期有如下行为或者同时出现其中两种的话,这个人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一定年龄后仍然尿床;放火;虐待小动物或其他比他小的孩子。原因在于这样的人自控能力比较差,反社会心理比较强。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虐待动物的行为,往往来自于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失去控制的焦虑感。

        孟凡哲究竟对什么感到无能为力,又对什么感到失去控制呢?

        另一个问题:他接下来还会干什么?

        孟凡哲是个个性软弱的人,但是性情温和、善良。生生扯碎一只猫,再把它吞下肚去,无论如何也不像是他这种人能做得出来的。而从昨晚的情形来看,孟凡哲在残害汤姆的时候,很明显处于一种意识模糊的状态之下。

        究竟是什么让孟凡哲陷入了如此深刻的精神障碍中?

        “汤姆……他们都讨厌它……我也不能……再……依靠它……”

        依靠?

        如果说孟凡哲在依靠汤姆的话,一个人能从一只猫身上得到什么保护或者慰籍呢?

        老鼠?

        方木知道孟凡哲害怕点名,也许他还害怕老鼠。

        养一只猫,使自己在潜意识里感觉到被保护,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老鼠的恐惧。

        问题是,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使自己对这种“保护”产生明显的依赖,一旦这种“保护”消失的话,他不但不会消除对老鼠的恐惧心理,反而有可能加剧。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的话,那么孟凡哲将自己视若珍宝(也可能是当作保护者)的汤姆杀死,就有了一点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味道。

        如果一个人这样想,那他就危险了。

        方木这种若有所思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上晚自习的时候。邓琳玥在被方木冷落了大半个晚上之后终于开口发问。

        “在想什么?”

        “唔,没什么。”方木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朝邓琳玥抱歉地笑笑。

        邓琳玥没有笑。她低下头继续看书,又过了好一会,小声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心理罪系列 画像 第36章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