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 / 2)

+A -A

        听了老师这么一解释,大家纷纷学着刚才老师的样子比画起来。我也习练这个方法多年,觉得特别好,亲身实践下来更是深有感触,获益匪浅,我把这种补肾升发阳气的方法称为“瞬间强肾法”。

        曾经有一次应约到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讲养生,有学生问我:“您既搞临床诊疗,又写博客又写书,怎么还有那么好的精力呢?”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从座位上找了一位看起来精神不太好的学生,让他到台前做个试验。

        我让他双手握拳,拳心虚空(如图1),贴在肾腧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踮起(如图2),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三五分钟后,这位学生高兴地说:“从来没感觉这么轻松过,这个方法真神!”一时间,课堂上沸腾起来了。

        我让这个学生做的方法,就是瞬间强肾法,方法很简单,就是两脚分开与肩齐宽,双膝微曲,双手虚握拳,贴在肾腧位置随着身体的抖动而上下抖动。

        这个方法对谁最管用?恰恰是过度疲劳、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

        现在大多数人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苏联有一位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的疲劳并不能单纯靠休息来缓解,也就是说休息不是恢复疲劳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运动来恢复,比如说散步、爬楼梯、慢跑、打球、练瑜伽等都可以,平时利用饭后睡前的时间做些轻量的运动,一天的疲劳感很快就能缓解。

        但是单纯的运动,只能缓解疲劳,并不能补充精力,而我们这个方法,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在短时间内补充精力,补足肾气,强身健体。

        在过去,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对肾虚、慢性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我之所以能够在忙碌的生活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是掌握了这个奥秘。从道家医学的观点来看,这正是启动了人体自身的大药。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强肾还可以经常按揉腰眼穴(如左图),它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经常按摩腰眼部位,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增强肾的纳气作用,进而达到益寿强身的功效。具体做法如下:

        1。双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然后再回头重搓,每次做50~10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

        2。双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左右。

        3。双手握拳,轻叩腰眼处,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钟。

        道家养生学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温暖腰眼、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肌,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此法还有助于防治遗精、早泄、痛经和月经失调等病。

        电子

        6。谁冒犯了我们的身体:阳虚的年代湿邪在作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奥运期间,有个病人晚上熬夜看比赛,还吃了很多冰激凌,第二天觉得发烧了,当时体温不到38度,到社区门诊去输液,输完了以后,还不见好。晚上9点多给我打电话求助,此时他的体温已经升到39度多。他告诉我怕冷,我马上问他怕冷的时候想不想盖被子,他说想盖被子。我随即给他开了一个很简单的药方,两个小时就把他的高烧给退下去了。

        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门诊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惑:“武大夫,您说反了吧?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可夏天那么热怎么还有寒湿啊?”刚学医时,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直到领悟中医的实质后,才慢慢解开这个谜团。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黄帝内经实用手册 第3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