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永乐皇帝迁都燕京,所用工匠大多是该村的人。
不过近几年村里人开始陆续转行了。
过去吧,还能靠着给人做个家具维持生计,现在哪还有人找他们,最多做点木盆、棺材赚两个小钱花花,过年给孩子买两身像样的衣裳。
走过断桥,见一对人马扛着鱼皮袋有说有笑的朝河东大堡村而去。行步时遇见几个相熟的,少不了说讲几句拜年话。
为首的老爷子名叫贾文熙,今年87高龄,身体却健壮的很。
幼时他曾在县里上过私塾,一身手艺不敢说继承祖师衣钵,但也有个七八成功力。
村里人就属他的手艺最好,也是目前唯一知道如何用木头转化成古建筑的人。
他身后的跟着十七八个徒弟。大的岁数快跟他接近,小的也有三十五六。
他们背后都背着一个半人高的筐筐,里面的都是做木匠所需要的工具,如果刨子、墨斗等。
走了该有1个多小时,时间已接近上午10点。
只见村口外忙的热火朝天的,一辆辆从县城驶来的货车都快排倒对面的公路上。
200多个壮汉喜气洋洋的扛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妇女和孩子们乐呵呵的在一旁帮忙打杂……
“这……这是干啥?谁家卖这么多东西?”
贾老的儿子贾重合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其他人也都是这表情。
“哎?前面的爷们是不是断桥的!来干木匠吧?”
“是哩!”贾文熙张口吆喝道。说罢扯了一下儿子赶忙迎上。
发问的是村支书老俞,他见一堆人走来。笑呵呵的上前道:“哟。老爷子有个把月没见了吧?后生给您老拜年了!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
“哈哈,你们大堡村才福如东海吧?”
寒暄了两句,贾老跟着他笑道:“你们村政府是不是过节发福利?这一车车的柴米油盐,看着可老喜人了!”
“哪是啊!”
老俞带着一丝骄傲说道:“这都是杨家给父老乡亲一点心意。前两天杨叶先生不是回来了?……”
“也不多,每人100斤大米,50斤油,另外家里有小孩的每人发一100块钱压岁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