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4 / 4)

+A -A

        “是的。”于飞说道。

        “那学长,你会高抬贵手放过风田中国吗?”徐娇娇好奇的问道。其实她想知道的是楚辰薰的言语是否会对他有影响。

        “凭什么?!”于飞眼睛一瞪说道。

        徐娇娇嫣然一笑不再说话了。

        但是两人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便被一个消息给震惊了。

        第408章和氏璧现踪?

        “于飞呀。。”打来电话传递消息的是董德昌。

        “董叔,先说好,我最近可没有捡漏,也没地儿去捡漏。”于飞笑着说道。自从于飞捡漏买到了包括九州鼎、《洛神赋图》真迹等在内的古玩之后,董德昌就总以为于飞又会捡到什么漏了,时常会打来电话问一问。弄的于飞哭笑不得。

        “今天给你打电话不是说捡漏的事情的。”董德昌的声音有些严肃。

        “那是怎么了?”于飞见状也不再嬉皮笑脸了。

        “刚刚得到的消息,和氏璧在曰本出现了。”董德昌说道。

        “什么?!”只是一句话就把于飞震的一晃荡,和氏璧在曰本出现?这怎么可能?

        “董叔,您不会是和我开玩笑吧?”于飞说道。自从获得了九州鼎之后,于飞也对传国玉玺(和氏璧)动过了心思,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希望能有所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混沌之气,只有有缘见到传国玉玺,即便造假的再多,他也能一眼分辨出真伪。

        但是奈何,捡漏这种事情终究靠的是运气,即便是他鉴定水平再出色,没有运气,遇不到也只能徒自叹息。

        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于飞也就放弃寻找了。现在董德昌竟然告诉他和氏璧在曰本出现了,这并没有给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感,恰恰相反,这让他有一种屈辱、愤怒!和氏璧这样的珍宝竟然的流落到曰本去了。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和氏璧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其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但是,具史料记载。秦始皇在失去九鼎之后,便将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以代表其正统的地位。也就是说,和氏璧已经成了传国玉玺。

        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因为玉璧的中间是有眼的,但是传国玉玺的中间并没有眼)。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可是为什么,董叔说的是和氏璧,而不是传国玉玺呢?难道是董叔年纪大了,说错了?以董叔在古玩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捡漏 第275章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