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1 / 3)

+A -A

        众多专家学者对《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可能性进行了一一论证,但是却一直都没有实施寻找!就拿探查永陵来说,都研讨到使用什么方法了。但却因为各种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而搁浅!要是早知道会是这样一个局面,栾明贵真的不愿意来。

        倒不如像于飞这样,合理的想象,大胆的猜测,这也许就是当今的学术界所最需要的胆识吧。

        但是和没有任何根据的瞎猜不同,于飞的猜测是很有几分道理的,这也是他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了解这座寺庙之后才知道的。

        “大家看——”栾贵明站在石阶之上,向远处指了一下,所有人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那里就是十三陵!这座寺庙距离十三陵恐怕连半个小时的车程都不到!而且这座寺庙和嘉靖皇帝的永陵隐隐相对。”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马上有人反驳道:“皇帝陵寝周围的寺庙多的是,这能代表什么?”

        “这位老师不要着急。听我把话说完。”栾明贵不急不躁的说道:“我刚刚翻越了史料,嘉靖皇帝在永陵从选址到修建的过程前后11次视察永陵,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在记录中,多次提到了一处道观!”

        “道观在哪里呢?我只看到一座寺庙。”又有人反驳说。

        栾明贵并没有搭理他,这种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非常不礼貌。

        见栾明贵沉默。那个人有些尴尬,嘀咕了两声就不再说话了。

        “确实,在我们探查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的道观。”栾明贵说道。他在研究《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过程中,也曾在永陵实地考察过,确实没有发现任何的道观。

        “可是,大家请看这座寺庙的屋顶。都是反翘曲线的大屋顶,呈现出一种飞动轻快、直指上苍动势,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而这是一般寺庙所不具备的。刚刚我又咨询了寺庙的主持证实,这座寺庙在明朝的时候确实是一座道观!只是到了清代被改成寺庙而已。”栾明贵说道。

        这一下,轮到众人沉默了。如果这座寺庙以前是一座道观,从它到十三陵的距离和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史料记载来看,它确实很有可能与嘉靖皇帝有很关系。

        “如果嘉靖皇帝没有将《永乐大典》正本放置在永陵之中,那么就很有可能藏在道观之中,也就是这座寺庙之中。所以我认为于飞先生的推论是合情合理的。”栾明贵说道。

        主张的《永乐大典》在永陵之中的正是栾明贵的本人。而且他做出这样的推断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才得出来的结论,作为一名资深的学者,他也不会随意的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不妨碍他支持于飞,不论是支持于飞的论点,还是支持于飞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行为。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这种对年轻人宽容的精神,都显示出了栾明贵的伟大!

        这样做无异于打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脸,和栾明贵相比,他们确实有些浮躁了,在没有做出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妄加指责,这种行为实在是有些孟浪。

        “栾老,谢谢您!”于飞由衷的说道。

        “小伙子,应该是我向你说一声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栾明贵说着深深的向于飞鞠了一躬,吓得于飞连忙躲在一旁,将他扶了起来。

        栾老这么做可不代表大部分的学者也有胸襟这么做。

        一场风波过后,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回程了,留下来的只有栾明贵、董德昌、秦小衿、马尚都等十多个人,而其他人大多是和这几人亲厚的。

        “哼,莫名其妙,我倒要看看你们最后能挖出什么来?!”尤昌平临走的时候还恶狠狠的说道。

        “这就是我们的当今的学术界呀。”栾明贵叹息了一声:“讲资历,讲辈分,讲面子,讲成果,唯独不讲孜孜追求的过程,浮躁、功利呀。”

        董德昌等人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们在参加研讨会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了。

        想想老一辈的贾兰坡、钱书钟、黄永三等人,那才叫学者风范。和他们相比,当今的学者专家就差的太多了,他们差的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是品行。

        “于飞——”马尚都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刚刚那种情况——”

        “马哥,别这么说。这本来就怪不得你,即便你站出来替我说话恐怕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于飞说道,他说的也是实情。但是他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吗?也不尽然!虽然马尚都的表态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起码那是一个态度,能让于飞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捡漏 第341章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