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静判断高下的标准,跟世俗伦理和世故人情不同。
李静如她自己所言,没有根,因为她保有了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且,像小孩子一样不愿意去接受儒家的经典教义,也没有父母在身前规范约束于她,她按自己本来的样子长到这么大。
因为遇到了他,因为想要被他认可,她选择了改变,但是,朱说觉得,他们的不同,是根本上的,不会因为李静读了佛经,习了九经就会改变。
不过,这样的与世人格格不入的李静,这样能够什么都不说就让他心中获得静谧安宁的李静,这样欣赏着他却又想要与他并肩站立既不仰望他也不依附他的李静,朱说真的倾心了,倾心到此生只愿与她相伴。
虽然李静提出的相处方式让他觉得新鲜和难以理解,而且,这种方式没有任何保证,李静随时可能因为对别人动心而选择放弃他(当然,朱说也拥有对等的权力,不过,此时,他自然不会考虑),不过,这是李静唯一愿意与他相处的方式,如果拒绝,他丝毫不怀疑,李静将会选择两人“老死不相往来”,虽然心有不甘,朱说还是点点头,表示他同意。
看到朱说点头,李静舒了口气起身伸出右手道:“那么今后也请希文兄多多关照了。”
面对李静突然的举动,朱说不解的挑眉。
李静右手在空中晃了晃,抬手放到脑后,尴尬地笑着揉了揉半湿的头发道:“啊,不要意思,一不留神,又忘形了。那个,既然话说开了,我们继续练字吧,我今天一定要掌握‘一’字。”
朱说起身拉住往窗边走的李静道:“时辰不早了,今日你先休息吧,读书习字,非一日之功。而且,你刚刚一掌拍碎了砚台,现在哪里还能习字?”
经朱说一提醒,李静想起了她刚才的激动,以及……面上晕染开来道:“那……那我送送希……希文兄。”
说着,李静施力,抽出被朱说握住的胳膊,避过他的目光,对他做出了“请”的姿势。
尽管李静嘴上划清了界线,可是,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总会留下印记的。
李静的别扭
第二天,李静本来要下山买新的砚台。万麒听她说了之后,送了她一方他不用的砚台,成色质地李静不懂,单那砚台一端镂刻的凤凰的栩栩如生,就让李静知道,那绝对是上品。
不过,李静也没跟万麒客气。他都在她家过年了,她收下他送的东西,即使是价值连城,又有何妨?
这种无所顾忌,李静在与朱说相处时,她绝对不会做出。倒也不是经过了多少考量,只是本能的,她在朱说面前有些放不开。
这种放不开,不仅没有因为两人之间的那个亲吻而有所改善,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虽不至于让李静缩手缩脚,但是,在与朱说相处时,李静本能的,在说话做事时,虽然还是以前的表情语气,但是,说出的话,在出口之前,总会在舌头上打个圈儿,会以她的方式想着按朱说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说出来。
李静自然是不可能真的理解朱说的,她关于朱说心理的推测,带了前世自小受到的教育和大学时代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课上习来的对古代文人的先入为主的意识。她忘了课上学得文人,是千年前的文人,而教授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以后世之人的视角,结合社会背景,在对他们的一生经历都有一个系统认知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使是讲到青年时代时,不免也会扯到中年,甚至晚年。
所以,李静得来的,对古代文人的认识,不仅是经历了岁月和文化的蜕变而变形的,还是带着纵览一生的,或者说,更加着重文人有所建树之后的心态认知的。
李静用这样先入为主的对“古人”的理解,或者说偏见,与站在面前的活生生的人相处,不去睁眼直视对方,而是想当然的对对方的心理做出猜测。如果这样两人都能一步步更加了解对方,太阳都该打西边出来了。
但是,这只能是李静与朱说相处的方式。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跟“以共度一生为可能性远景”,却又不经历恋爱交往而选择如常相处的李静,跟对她表白过后却又如无事人一般,既不追求、也不刻意亲近的朱说的相处方式。
是不懂得如何跟人恋爱,但是,又有着“互相喜欢的人就要经历恋爱的过程”的根深蒂固的、不懂得变通的,束之高阁的二十一世纪的小书虫的恋爱观的李静,与根本不知道“恋爱”这样一个词汇,在这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的时代,在这个“私定终身”被认为羞耻的时代,动心了,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青年,直接想到了婚姻的朱说的相处方式。
朱说是给不了李静她以前虽没有经历,但却从同学朋友之间,从偶像剧里看到的男生对心上人的浪漫追求的;
但是,如果李静不是带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在面对朱说时把心态放轻松,就把他看作李让、摩西、万麒那般相处,抛却所有习得的与这个时代背景不相合的恋爱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朱说对她的态度的话,她会发现,即使无家无产,即使身无长物,即使现在给不了李静一个让她不受世人非议安心站在他身边的婚姻,朱说还是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对李静做出了体贴和关心的。
那是朱说理解的与以共度一生为前提却做出不干涉对方交游的心上人相处的方式,对这个时代的儒生而言,或者单纯对一个男性而言,朱说对李静的态度,都添了对待心上人时压抑自己内心占有欲、嫉妒心而努力去看到对方的想望,以让对方自在舒服为前提而与对方相处的,独有的耐心和纵容;
不过,现在的李静,表面上云淡风轻、平和冷静,但内心却因为没有拒绝对方的表白,甚至自己也有着些微期待,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对对方有好感,但又不了解对方,想要接受对方,但是,又怕自己担负不起对方的深情而剧烈动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