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 / 2)

+A -A

        林枫马上就投入到这件事的采访当中。当他见到小林华时,小林华正坐在外婆家的沙发上发呆,老人对林枫说:“这孩子,从上星期六他父母出事后就成这个样子了,实在让人担心。”

        林枫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关注这个孩子,让他在经历这么大的事后心里还能健康成长。可是当他和小林华聊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的新闻点远不止如此。小林华含着眼泪对林枫说,“记者叔叔,当时江边那么多船我去求他们救救我爸爸妈妈时他们为什么不去救,还有人问我给多少钱,我是一个小孩子哪来的钱。但如果当时他们能救救我爸爸妈妈,也许他们就不会死。”

        林枫立即着手对整件事进行调查,第二天一大早林枫就将3000字的稿子交到了吴总的桌面上。林枫并没有将稿子写成长篇大论,而是分成了几个小部分来写,一部分是现场回放,二是带有采访和评论性质的众船夫为什么不施援手,第三部分是让大家都来关心失去父母的小林华。

        吴总看完稿子后相当满意,随后在下午的编前会上大家开始讨论林枫的这条稿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种采访方式以后在都市报要经常使用,那就是每篇文章都不要太长,最长也不要超过800字,这样便于读者阅读,也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让读者失去兴趣。第三就是信息量一定要大,这样才会让读者真正自己花钱来买你的报纸。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篇报道只出现在都市报的试刊报上,并没有真正的被读者看到,但由它所产生的意义一直延续下去。

        林枫在都市报的主要工作当然还是文化采访,包括省市的一些文化团体和机关单位。除此以外林枫每周还要做两个版,一个版是每周四的校园风景线和每周五的综艺走廊。本来林枫还要做副刊版的连载,可由于林枫太不负责任以及对长篇小说的改写太不擅长,最终主任还是没敢放心让林枫做连载版。

        当时都市报的分类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分成的几个部门是要闻部,社会新闻部和文教新闻部。要闻部主要是编辑,包括要闻、社会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社会新闻部主要是社会新闻的采写,而文教部则是采编合一,从事的很多版面现在大多数报社都把它分进了专刊部,有文化新闻、娱乐新闻、还有校园版、老人版还有医疗版等。看起来稀里糊涂一锅粥。

        虽然大家都没有经验,可是积极性都非常高,办公室的灯每天从早上八点钟一直亮到夜里两三点,省报大厦每天最早来的就是都市报的人,最晚离开的也是都市报的人。虽然记者的工作每天晚上八点钟之前都做完了,可是记者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稿子上版面才会离开。

        唯一与原来预计不同的是,无纸办公无法实施下去。1997年大多数记者的电脑水平都极低,连打字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在电脑上操作其他的东西了。最后报社不得不决定大量招进打字员来解决这一问题。

        出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像等着自己的孩子出世。

        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45…46

        &>
开报的日子定在了十月一日,之前为此已经改过的三次日期,主要是担心记者和编辑不成熟,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在出报的时候发现有任何问题后悔就来不及了。相信在那个时候心里最没底的应该就是老总了。滨海都市报的老总们都是省报的中层干部,因为心中还有一份新闻理想才主动请缨办了一份这样的报纸,可是能不能办成他们心里也没底,更何况是带着一批新人干这样一件事。

        害怕是没用的,因为办报的日子总是一天天在临近。9月28日后面几版副刊的样报就已经出来了,大家自我感觉都还不错,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一版二版的要闻和社会新闻。因为这些除了要对老百姓外还有省内不少的新闻官员,如果出了一点错这份报纸将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为了考虑到老百姓的读报感觉,当时滨海都市报内定了一条方针,那就是要闻一定要软,软而再软。也就是如果不关百姓的内容就只出标题,只要不被相关领导找了麻烦就行了,而一些会议中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就放大来做,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这种作法在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但在当年却是一种冒险,万一领导们看得不满意,这份报纸就可能寿终正寝。

        为了达到较为轰动的效果,也为了在市民中产生反响,并让市民们能够将第一期的滨海都市报收藏起来,第一天的报纸是用铜版纸印刷的,成本奇高,它看上去就像一份杂志。出报前的那个晚上,全报社几乎没有一个人早回家,都是等到整份报纸的清样出来看了才放心的离开。

        10月1日一大早林枫就先到报摊去买报。令他失望的是,他一连跑了七个报摊才买到了一份滨海都市报,不少报摊的摊主还很奇怪的问他什么是滨海都市报。尽管林枫心里很清楚那样一份新报纸一般的报摊不敢轻易进货,但发行量如此之少还是让林枫很意外。

        回到报社的时候林枫发现几乎每个同事手上都拿着一张刚从街上买回来的报纸,虽然单位每天都会给每人分一份,可是大家都等不及了,心急似火,先睹为快在街上买一份。

        &>
滨海都市报是全省第一份自办发行的报纸,每天的报纸都是由发行员去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靠邮局送报。虽然这样的方式成本较高,不过一方面可以和读者直接交流,而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可以快速回收资金。没有从事过报业的人不会知道,邮发的报纸虽然可以借助邮局的网络将报纸送到各个角落,但致命的问题就是资金回笼的速度。因为邮局从来都不会那么爽快的将资金返回,经常会拖两三个季度才会将订报款返回报社,对于滨海都市报这样的张新办的报纸又没有过多的资金,根本就承受不起这样的资金滞留。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滨海都市报的记者从一开始就特别关心报纸的发行量。也许是因为市场空白,滨海都市报很快就成了滨海市民关注的一份报纸,广告额不停的上涨,省报内也相当看好这份报纸。

        那段日子虽然忙一点,但林枫的心情很愉快。平时每星期就组两个版的稿子,跑些文化新闻,但心里没有任何压力。那段日子与聂真华的关系也相处的不错。可能是林枫的工作比较稳定了,聂真华也就没那么咄咄逼人了。他们每个周末约会一次,有时聂真华会在他那里过夜,两人的性生活也开始协调起来,但骨子里林枫认为这个女人可有可无,聂真华没跟他提结婚的事,他也就乐得不提了。

        对于聂真华的感情,林枫一直觉得很怪,那是一种类似于亲情的感觉,并没有书上写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激情,甚至一两个星期没见到聂真华他也不会想,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什么事他还是愿意和聂真华聊聊,这个女人年轻轻的就做到的外企的部门经理,对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段日子聂真华也很忙,每天到处飞来飞去,他们两人的关系反倒比较和谐。

        一转眼就到了11月底,滨海的天气也开始有些转冷了。那天正好是周末,林枫从外地出差回来,恰巧聂真华也刚刚从上海飞回来。两个人一起到了林枫的小屋。小屋新添了一台音响,两个人自己煎了牛排,又开了一瓶红酒,还听着肯尼基的萨克斯风,挺有情调的,也蛮温馨的。

        “林,你今后有什么打算?”聂真华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破坏情绪的特异功能,她善于在不适当的时候问一些不适当的问题。

        “我还能有什么打算,先干好这份工作再说呗。”

        “可我父母总说你这样的工作是临时工,今后生活没有把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混在媒体 第18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