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船长的问题上,却没有按照胡建军所说,选择明叔,而是由跟着杨一起来的一个渔民担任,叫做“阮黑”,年纪大约在五十来岁,虽然脸上的胡子都白了,但目光锐利精神十足,是个沉稳干练经验丰富的老渔民。
与他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的一男一女,那少年名叫“古猜”,是阮黑的徒弟,差不多十五六岁,长得又黑又瘦,手脚很是灵活利索,活脱脱象只马猴,那个姑娘倒生得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长发垂到腰际。相貌继承了越南女子的主要特征,皮肤偏黑,名叫“多铃”,大约二十岁出头。是越法混血儿,她也管阮黑叫师傅。
但是,随着阮黑到来的,还有许多当地人的规矩,在临出海之前,他提了许多入乡随俗的要求,比如最忌讳说翻、扣、倒一类的字眼,如果驾驶的是帆船,“帆”就触了“翻”的霉头,所以渔民蛋民都管帆船叫蓬船,一向称“帆”为“蓬”,“升帆”俗称“撑蓬”或是“开蓬”,按照他的说法,在海上谁敢提这些字,船老大就有权利把谁扔进海里喂鱼,当然,在这里当然是不敢了,但也希望大家不要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一点,达伦表示理解,他也知道,这是当地人的风俗,某种程度上跟宗教差不多,别说这些渔民了,某岛的海军不一样如此,食堂吃鱼的时候都是剁成碎块,否则,整条鱼只会吃掉一半,因为不能翻过来……甚至连其空军也同样,还有飞行员在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因为塔台说话犯了忌讳,干脆直接把飞机扔到跑道上的事!
另外,这时达伦才知道,原来杨居然是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学的,结果又从那里学来一套规矩,结果,这些人凑到一起,那真是麻烦多多,商量了半天才算定下来。
一套程序走完,可是据说按照当地规矩,出海还得看黄历,这下达伦实在等不了了,正急着开船,却恰好阮黑说这天就是出海的黄道吉日,倒不用再吵,一大早上耐着性子跟众人一起祭过了海神,他便来到“三叉戟号”上,静等开船,却看到不仅是这条船,其余的渔船也都放洋出海作业,一时间海面上那是百舸争流,热闹非凡。
………………………………
第544章机枪
p:再次重申,以下皆为个人恶趣味………
…………………………………………………………………
因为恰好赶上了渔船出海的日子,所以刚从珊瑚庙岛上出来时,海面上的船只星罗棋布,比比皆是,但到底达伦他们要去的是珊瑚螺旋,与其它船只的航向不同,所以过不了半天,目力所及之处就只剩“三叉戟号”一条船了。
这时,杨开始指挥众人,按照她在美国海军的标谁进行训练,说是海上行船非比陆地,必须要求全体成员合并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整体,一旦出现事故或遭遇危险,只有全员协同。才有可能化险为夷。
对此,达伦当然没意见,只是当开始演练操作水神炮时,达伦招呼王胖子,“老王,帮个忙,跟我到船舱里拿东西。”
到现在,众人对于达伦一个白皮却精通中国文化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王胖子听到叫他“老王”也不为奇,至于达伦嘛,反正这家伙住不到自己隔壁……
“拿东西?”王胖子有点奇怪,“拿什么,干粮?这么快你就饿了?”
“……”达伦瞟了他一眼,“你们还打算进珊瑚螺旋,知道这海里都有什么吗?真打算靠着这么二门破炮?另外,往船上装东西的时候,你们就不看看?”
“你装上来的不都是那个什么野战口粮吗?”
达伦跟王胖子这么一闹,胡建军也围了过来,“老肖你这就说错了,既然上了一条船,那就都是一伙儿的了,你装的东西又不太多,我们当然不用管了,”在王胖子的影响下,现在他们都这样称呼达伦。
不过杨倒是有点概念,“是要装在那个支架上的吧?”
在珊瑚庙岛上准备船只的时候,达伦特意让船主找人在前甲板上用螺栓固定了一大块钢板,然后钉上一根支架,其他人虽然感到奇怪,但鉴于也不麻烦,而且出海之后还能当作扶手,也就没有多问,只有杨在旁边看了支架顶部结构半天,她当然看不出来,因为那只是半成品,还要跟锁定机构配合才行。
达伦在王胖子的帮助下从船舱里搬出来一个一米多长的大箱子,放在了甲板上,从外表上看,确实与其它装野战口粮的箱子没什么区别,但当打开之后,周围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挺硕大的机枪。
“这是勃朗宁。50机枪,”杨脱口而出,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的她当然非常熟悉这挺已经跟着美军征战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枪,那方形的机匣和粗重硕长的枪管几乎成为美军的代表之一。
“对,”达伦点点头,一边从箱子的一侧拿出与支架相配合的锁定件,跟支架结合在一起,然后抱起机枪装在上面,这样,除了被驾驶舱遮挡的部分之外,就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周向射界,比那二门什么水神炮的范围还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