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2 / 2)

+A -A

        “子轩只是,只是猜测,”江雪也没料到他会如此反应,连话都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说下去,“毕竟那个货车司机及时支付了几十万的赔偿金,判缓刑也是说得过去。”关键是以李妍的性格,怎么会毫不追究?而且,一个跑长途货运的司机,一口气拿出那么多赔偿金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那司机家里卖了房子卖了车,就是为了救他一条命,我妈不想把人闭上绝路才签了谅解书。”说着,彭然陡然站起身来,伸手推开窗户,有些突兀地解释,“房间里的空气不太好。”

        越是合情合理的答案,越是让人无法相信——如果对丈夫的死都能够处理得如此合乎情理,她怎么会为难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江雪直觉彭然有什么事情不想让自己知道,却犹豫着是否该继续追问下去。

        清脆的铃声响起,彭然也回过神来,拾起了床头柜上客房电话的听筒,侧首夹在耳边,腾出手将坐在身旁的江雪拉到怀里,如同安慰一样轻轻揉弄着她的发顶。

        “!”德语特有的小舌音很自然,江雪第一次听到他在自己面前说这门以复杂、精确著称的语言,新鲜感不一会儿就被心头怪异的滋味取代——语言的隔绝容易让人自居被排斥的地位。

        那边不停地在问些什么,彭然每次都只简短地回答几句话,听起来是日常熟稔的对象,宽慰的语气中透漏着安慰的讯息。偶尔有一两句尾音上扬,感觉就算提问也格外亲和,江雪在心中感慨,他果然长成了一个温润如玉的男人。

        “,”深黑色的眼眸描摹着怀中人的轮廓,彭然柔声说道,“wr。”对方又叮嘱了一会儿,终于挂断了电话。

        江雪早已靠在他的肩头,微微吐着气说道:“你说德语挺好听的。”

        “是吗?”彭然勾了勾薄唇,眼睛也弯成新月的形状,“喜欢的话,我以后也跟你说这个。”

        “那就免了,”江雪撇撇嘴,“不给你这个机会欺负人。”

        “怎么会是欺负呢?你听多了就学会了,我们也算是教学相长啊。”

        从大掌中抽出手来,江雪捏了捏他笔直的鼻梁,“当我的学生不甘心啦?”

        摇摇头,顺带挣脱了她那小小的“惩罚”,彭然贴在仿佛珠玉的耳垂边轻声说,“b。”

        这句话我早就想用无数种语言告诉你。

        第二章等待

        晋海律师事务所坐落在市的金融一条街上,楼下便是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本省的支行。当初选择这里作办公室时,王启新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实力与资本,他却从最开始便相信,做生意是个互相抬桩的过程,你给我面子,我帮你做人——一来二去,大家的日子自然就都好过了。所以,跟什么档次的人搭档,决定了你日后的格局。说到底,律师也是个买卖的行当,与一般的商人类似,只不过,别人交易的是真材实料的货物和天花乱坠的说辞,他们买来卖去却都是一张嘴罢了。

        事实证明,王启新当初的选择非常明智,跟他同一批出来的律师还在靠离婚纠纷、子女抚养案子赚钱的时候,他已经是市几家重点企业的法律顾问了——那个时候的国有企业多靠国家政策贷款过活,偶尔发生了纠纷也绕不开银行这些第三人——可以说,晋海所的地理位置是打造市第一律师事务所金字招牌的奠基石。

        后来,金融街上的律师事务所越来越多,合资的、外资的,企业背景的、政府背景的,专攻贷款的、专攻税收的……分工细化带来了行业的进步,领导者的地位也必然要受到挑战。晋海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将前期的积累优势转化为后期的持续领先。

        那个时候恰巧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口,大批国有企业改制、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一批又一批的民营资本家粉墨登场——有人成功的时候,就一定有着更多人失败,接连几家合作企业的一把手倒在了私吞国有资产的罪名之下。看到昔日风光无限的领导成了阶下囚,只期盼用手上所有合法、不合法的收入买一条命,王启新终于找到了晋海下一步转型的出路。

        恰巧他的几个大学同学也在省的高法、省检里混到了中层的位置,能够左右一些不大不小的案子,再加上晋海所长期以来和国有企业合作时积累下来的案源,王启新很自然地从一个专事经济案件的律师,转型成为市、乃至省最有影响力的刑事诉讼专家。

        回顾这几十年的法律生涯,王启新时常感慨,成功缺乏的往往并不是能力,而是正确的方向。在晋海所后来招进来的几百个律师、助理、实习生中,有人天资聪颖,脑袋里的法条案例记得比电脑还准确;也有人经验丰富,当事人相信他比相信法官更甚;还有人家世显赫,父母的一声招呼抵得上全事务所半年的受案量——这都是优点,也是王启新重用他们的原因,然而,当另有人更聪明、更圆滑、更得势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些后来者——标准之所以是标准,就在于它能够公平地适用在每一个人身上。

        陈子轩的出现是个例外。王启新的助理从来都是大的毕业生,一来是碍于校友会老师的面子,二来是带出去跟那些老同学打交道的时候有得说道。之前的那个男生跟了他两年,家里从祖父辈就在省检察院工作,原本计划出师之后就独立执业,有叔伯几个在位的领导罩着,好歹还能肥水不流外人田。王启新也很是用心地教了他不少东西,没想到那孩子会突然拿出一张录取通知向他辞职,问明个中缘由才知道尽管一直不满家人的硬性安排,却始终苦于没有选择,不得不勉强自己接受。如今意外得到进修机会,家人也无从劝阻,自然是要展翅高飞的。临行前,特意向王启新推荐了他的师弟,说是功底扎实、人品过硬,还有相当不错的英语水平——自己的申请文书全都是这小子帮忙弄的。

        王启新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才真叫“被卖了还要替人数钱”,一张文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反正他是不会以此作为用人标准的。而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官宦子弟居然会为了一张不值钱的文凭放弃唾手可得的事业,只能说他太傻,而能够说服他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值得一见。

        所有的社会工作本质上都要与人打交道,怎样让他人听从自己的安排,是一切社会工作的核心目的——警察靠的是法律制度、教师靠的是言传身教、记者靠的是口诛笔伐——律师靠的是潜移默化。他们不能明确地告诉当事人某件案子会输,却能用专业的辞令解释诉讼风险;他们不能直接地影响承办法官审理案件,却能通?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老牛记 第44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