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2 / 2)

+A -A

        锦瑟无端五十弦(1)

        锦瑟无端五十弦按西方传说,天鹅在生命终结的时刻,总是要发出动听的哀鸣,人们遂将文人的最后作品,喻之为“天鹅之歌”。

        公元858年(宣宗大中十二年),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罢盐铁推官,回到河南荥阳后不久,忧郁而卒。诗人在临终前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写了一首七律《锦瑟》。清代编《全唐诗》,将此诗列于“李商隐卷”的卷首。看来这首天鹅之歌,显然是公认的诗人代表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人的绝唱,写得美妙绝伦,意境无穷,堪称为中国诗歌的天籁。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动情,为之倾倒。然而,迄今为止,没有谁能完全读懂它,弄通它。可它的艺术魅力,在心灵上造成的震撼,却是每个读者绝对真实具体的感受,不能不认为是一种奇迹。

        在那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的诗境里,人们所读出来的:那浪漫神秘的恋情,那温馨甜蜜的思念,那绮丽美艳的伊人,那音韵犹存的锦瑟,那讳莫如深的往事,那难能自拔的伤感,那既嗟且怨的命运,那惘然若失的梦幻……所有的这一切,读者忍不住要问,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于是,宋以后,至明,至清,至民国,至当代,一千多年间,中国文人中间好玉谿生者,无一不在费尽心思,破解这诗一样的谜,谜一样的诗。

        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意味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他让你猜,又不让你猜透,这就是李商隐《锦瑟》的妙处所在。中国有很多探求这首诗究竟的人,一上手,都认为这是不难剖析的谜,但深入堂奥,如坠五里雾中,其歧义性、多解性、隔膜处、存疑处,纷至沓来。愈解愈迷惑,愈破愈茫然,终于不得门径,无功而返。结果,就成现在这种样子,瞎子摸象,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难形成一致公论。

        你不能不赞叹,不佩服,一首五十六个字的七律,历经千年春秋,不但有人拜读,有人赞赏,还有人研究,有人写文章,企图破解李商隐的这首《锦瑟》,企图揭开中国诗歌史上最美丽,最引人入胜的谜,这大概便是真正的不朽了。

        实际上,这首约作于公元858年的绝唱,虽只八句,恰是诗人“坎壈终身”(《旧唐书》本传)的命运写照。

        他没有料到,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死神已经在门外恭候着了。

        那年,他四十七岁,被罢盐铁推官。其实丢掉的这芝麻绿豆大的官,约相当于如今县政府里轻工业局的局长一职,应该不至于当一回事的。可他,曾经做过侍御史,至少是局级干部,曾经补过太常博士,说不定享受过副部级待遇。最后,职位剥夺,俸禄取消,成了无所傍倚的平头百姓,对诗人来说,实在够郁闷的。回到荥阳老家不久,心劳成疾,凄苦辞世,中国文人的命,也真是脆弱啊!

        四十七岁身亡,死得也太早了些,《全唐诗》中,我们还能看到崔珏的《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为他抱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按照托尔斯泰“情场得意,赌场失意;赌场得意,情场失意”的事无双赢定律,文人太得意了,通常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相反,所谓“穷而后工”,所谓“文章憎命达”,对诗人作家而言,倒是想写出好东西的一条绝对真理。古人且不去说他了,就我认识的、知道的、听说的那些同行,一旦屁股冒烟,有了座驾,文思也就跟着肠梗阻,连想放个响屁,也是难上加难的。

        因此,休看李商隐活得痛苦,死得惨怛,但是,文学史记住了他,读者记住了他。那些当时将他踩在脚下的衮衮诸公,神气活现过的,不可一世过的,侯门深似海,把我们这位诗人晾在大门外干着过的,如今再也无人提起,可李商隐和他的诗,却永远鲜活地存在着,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公平。

        说起来很失敬,我对这位大诗人,是在我成为人所共辱的贱民以后,才熟悉起来的。以前读玉谿生的诗,觉得离我很远。直到1958年的春天,戴上右派帽子,手里捏着户口粮食关系,逐出北京,发配到新线铁路工地,才有可能重读大师。

        锦瑟无端五十弦(2)

        怎么也想不到,第一个落脚的地点,适在河南省的博爱县。而据当地文史资料,这里正是诗人的原籍故里。

        这种鬼使神差的安排,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大师的距离,想不出究竟是偶然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