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3 / 5)

+A -A

        那人接过水迟疑地看了看我们。

        “水有问题吗?”发放人员开始担心起来。他试探着喝了一小口,含在嘴里仔细回味了一下。

        发放人员没有吐出口中的水,但他的脸色却一下变得难看起来。

        “对不起,你们先等一下。”发放人员掏出手机,躲到面包车里去打电话了。

        几个报社同行也围了过来,他们几个只顾吃馒头,还没来得及喝水,没有发现水的问题。

        “水有问题吗?”一个同行问。

        “你们喝喝试试。”我回答。

        一个同行拧开自己手里的水瓶喝了一口,“怎么有股漂白粉的味道?这水是假的。”

        发放人员从面包车里钻出来,小声对我们道歉,“记者同志们,这是镇州市一家企业捐赠的水,我们没有认真检查,这是我们的失误。我们一定查清这件事,严惩这家捐赠单位。现在肯求你们不要报道,不要声张,现在是非常时期,千万不要引起慌乱。拜托各位了。”

        发放人员诚惶诚恐地一边解释一边拱手作揖。

        那几个同行看看我与董晴,意思是问我们的意见。

        这几个同行都是镇州市报社或电台的记者,目前他们在抗洪期间的稿件一律接受镇州市委宣传部的审核,即使他们想报道这件事情,也一定过不了镇州市委宣传部这一关。而我们作为省报,根本不会接受镇州市委宣传部的审稿。如果对这件事情进行曝光,也只会是我与董晴的事。

        发放人员也很快看出了眼前局面,一把握住我的手,“记者同志,求你们了,我马上回去向领导汇报。”

        “你们发放多少水了?”我问。

        “刚发放了十几瓶,我们马上收回来。”

        等发放人员走后,镇州市的同行开始感慨起来。

        “上次有家企业给河北坝上捐赠棉被,结果被查出是黑心棉做的。市政府捂着此事不让声张,到现在也没听到个处理结果。”

        “说不定捐赠企业也不知道是假货,他们也是受害者。”

        “你们省报牌子大,关注一下此事,我们是不能碰。”

        说起新闻监督,其实也分级别,像地市级报社,他们想对一些违规事件进行新闻监督是何等的难。

        临近中午,我与董晴赶回了抢险指挥部。刚进大院,就见挂着“奉献爱心,支援灾区”标语的大卡车停在广场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驻地记者 第16章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