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5 / 5)

+A -A

        “寺,你回来了。”

        “小寺~”

        赛利亚和幽幽子连忙朝八云寺打招呼道,随即顾七巧开口解释道。

        “我再给他们教‘正版’的论语和孟子呢!刚刚我们在讨论着八股文来着。”

        顾七巧所谓的正版的论语和孟子嘛……实际上就是她脑海里所记着的孔子和孟子的一些话。

        毕竟从夏朝生活到现在了,且还一直生活存在神州大陆上,春秋战国时期,八云寺一行人又怎么没跟孔子他们见过面?

        而顾七巧所说的八股文,八云寺并不陌生。

        八股文(英译:rpr…),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的母亲是妖怪贤者 第367章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