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行。”帕吉的确还行,因为长得矮些,大部分人都看不出。
“明天过来,也许给你找份工作。”大胡子说。
就这样,帕吉开始在快活狼酒吧上班。一般情况下他傍晚时候赶到店里,直到利奥(那个招待)和约翰(大胡子)让他下班为止。有几天根本无事可做也要待在店里;只要有事总是去搬箱子,要么是从梅塞德斯车里搬到房间,要么从房间搬到车里,而且每次搬完约翰总是给他5块钱。有一次他问约翰箱子里是什么,他说是“设备”。
帕吉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电视、喝啤酒上,利奥也几乎从不让他付账。这真像做梦一样,如果早知道工作就是这样,自己早就该找份差事。
下了夜班后,他就回到他的那棵大树。在科科纳特格罗夫的第三个晚上他才找到这棵树,前两晚他一直睡在海边的公园里,那儿可恶的蚂蚁没完没了地折腾他,更不妙的是第二天夜里,他老远看见埃迪和“蛇”路过公园,朝游艇码头走去;“蛇”的一只脚还跛着。
没办法帕吉又得另觅他处。他发现离科科纳特格罗夫不远有个好地方,那是一户富人家。大房子四周围着院墙,外面有私家车道,自动门把屋子和外界隔开;围墙附近到处是怪藤缠绕着奇树,树木繁茂,枝杈一直延伸到大街上。帕吉觉得这儿简直像个热带丛林。
他找了棵满意的树住下,这棵树刚好在墙内,和那边的房子隔着一个杂草丛生的大院子,所以这地方挺隐蔽的,帕吉翻过墙就可以爬上树了。在爬墙上树方面,他可是天生的好手,就算多喝了几杯照样身手敏捷。这棵树在离地约20英尺的主干上方长出了三个粗壮的枝杈,中间有一个颤颤巍巍的木头平台,布满了苔藓,这还是好几年前搭的小树屋,供孩子们玩耍用的。帕吉重新整理了一下,在平台上铺了些硬纸板,又从工地捡了块塑料布吊在顶上以防下雨。有几个晚上他听见屋子里有人说话,但是没人走到他这边来。电子
问题搞大了(4)
深夜,远处的屋子常常传来轻柔的音乐,帕吉躺在那儿,听着那柔美悠长的笛声飘过“丛林”,他觉得一切都顺极了:他的工作,他的树……他从来没有这么安逸过,一切都如此井井有条。就这样他生活了近三个礼拜。
“你瞧瞧这广告,它根本就没突出槌头鲨牌啤酒!”
在埃利奥特?阿诺德公关广告公司,这个胖胖的笨蛋垃圾客户正抱怨着。广告公司只有一个员工,就埃利奥特?阿诺德自己。这时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让人看起来仿佛这个垃圾客户说的十分在理。实际上埃利奥特在想,幸好自己算是全迈阿密15个不携带武器的人之一,否则他非要向那油光光的胖头开一枪不可。
有时,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他总反思自己,是否自己离开报界这一举动过于草率,特别是所用的方式:他一脚踢掉了总编的电脑,一点都没给自己留退路。
他在报界干了整整21年。刚出大学校门时,他幻想着利用自己英文专业的写作特长,伸张正义,揭露、铲除腐败。刚开始他在一家小报社上班,工作是写写讣告,报道一些市政会议。在几个市政会议上,那些所谓民选的官员,还有那些工程顾问,在讨论新排污管线的设置时,光就所选管道口径一个问题就要花几个小时讨论来讨论去。埃利奥特把头靠在满纸狼藉的采访活页上,一边听着他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一边心里盘算着,这儿肯定有鬼,但是如何着手调查呢?他一点头绪都没有。
后来他调到了一家市级大报,此时他早已不再幻想去铲除什么了。有一个安逸稳定的职位,搞一些自己擅长的特写,虽说大部分稿件被新闻编辑部的那帮头儿扣上了“奇谈怪论”的帽子,但是几年来他还是写了许多自己想写的东西。这帮头头希望的是问题报道,由几人小组提供大块的时事背景,连载它五六期,每个标题都有“危机”两个字,比方说什么“校园危机”,“危机中的家庭”,“日益紧迫的水源危机”等等,这些连载虽然被同仁们称为“巨型大便”,但看起来非常成功,常常获奖,而且领导喜欢,说这是煽动性报道,是报界的时尚潮流。与众不同!贴近读者!
按埃利奥特来看,这些连载的绝大部分读者仅是比赛评委,但是他自己还是一次次地被派去啃这些“巨型大便”,剩余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写一些读者真正想读的东西也越来越难。
终于有一天他被叫到了总编肯?迪伯的办公室。迪伯比他小7岁,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时,在这儿是一个随人使唤的小记者,写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尽管他能说会道、彬彬有礼,但是他的报道篇篇有误,无论文章有多短,至少一处错误。好在他不常写东西,而把精力放在苦心钻营上,因此他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就像一枚点了火的“北极星”导弹,嗖的一下子从底层蹿上了顶峰,成为报界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编。他擅长写问题报道,叫埃利奥特到他自己的办公室可想而知是什么事。
“埃利奥特,近来怎么样?一切都?”迪伯首先发话,他才不在乎埃利奥特是不是真的一切呢。
“嗯,我有点……”
“听约翰?克罗顿说,那篇日间托儿站的项目中,你的那部分一个字都没交,所以我今天叫你来。”
日间托儿站项目是正在搞的“巨型大便”,打算配14幅彩图,用连载五期的篇幅向读者介绍日间托儿站存在的危机。
“听我说,肯,可是现在已经有五个人在搞……”
“埃利奥特,”他的语气就像父母在训斥不听话的孩子,“你有你的任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