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 / 2)

+A -A

        就一切都是免费的。

        保印提到医院里的个别人,把他家的个人资料提供给婴儿产品推销商,在美国,这是违法行为,医院会因此被告上法庭,所以他们不敢这样做。至于札记中提到的教师羞辱甚至虐待孩子,入学和高考制度的不平等,更是立法和严格执法的问题。

        札记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份对一个人可能的提升。中国的教育问题,城市对外地人的平等问题,环境问题,两代人的相处问题,甚至,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可能感受的无形压力,等等,都因为天天这个小女孩的出现,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可能的空泛讨论变得迫在眉睫。因为这不再是书斋里的话题,而是一个父亲愿以生命去维护的一个柔弱小天使的现实命运。社会改革的“责任”二字,因此陡增其沉甸甸的分量。

        保印关于孩子的教育,已经想到很远。有一点想在这里提醒作者。孩子比保印想象的要复杂,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性格不完全是后天形成。许多弱点与生俱来,正因为如此,父母仔细的观察、及早以教育和关心去修正、补充,才是特别重要的。

        保印打算坚持写下去。这是天天一家人的幸运。因为保印的写作过程,就是和妻子孩子共同反省和分享人生的过程。再有沟沟坎坎,这个四口之家(还有小狗铁蛋)的屋顶之下,都会是温暖的。这也是读者们的幸运,只要有悟性,我们都能从保印的书里学到很多东西,当然不仅是育儿知识。

        最后,还是那句话,希望保印夫妇健康第一。保印,不能靠咖啡和浓茶过日子。

        希望天天健康成长、快乐、有幽默感。

        衷心祝福这一家人。祝福天天。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作者系著名作家)

        b。r▲虹桥▲书吧▲

        第4节:剖宫产前降临人间分享幸福(1)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01

        27年7月13日:

        剖宫产前降临人间分享幸福

        凌晨4时30分,手机铃声《隐形的翅膀》音乐响起,我从梦中惊起。此时的电话多是急事,而就今天来说,更应该与即将分娩的妻子有关。因为,她这个时候,正一个人在医院的待产病房里,等待分娩前阵痛的到来。

        痛苦,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希望拥有的,更不用说是“等待”。然而,分娩的阵痛,对每一个准母亲来说,却是非常盼望,甚至急切盼望的。只有当这样的痛苦袭来,而且,是以每隔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袭来时,整个分娩的过程,才算正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成了新生命诞生的准确信号。

        为了迎接这种痛苦的到来,很多准母亲,还要使用催产药物,迫使子宫收缩。当然,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谓“瓜熟蒂落”,药物催产无疑是“瓜”不熟时,强迫“蒂”落。尽管如此,对现代城市女性来说,催产药物几乎必不可少,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是药三分毒。新生命的到来,除了痛苦,还伴随着化学药物。婴儿们舒适的水晶宫,在化学药物的作用下,渐渐空间逼仄。

        果然,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她说,你们早点儿来吧,已经“见红”了。“见红”这个词,我不知道是不是医学术语,但是,只要是准母亲和准父亲,都明白它的意思:宫缩——每隔五分钟一次的痛苦频率——已经开始,新生命即将从水晶宫出发。新生命在人间的降临,还要先以血水的流淌为引导。

        5时整,我和妻子的二姐,坐上第一班公交车赶往医院。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在北京乃至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24年10月10日傍晚,我曾亲眼见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在这里访问。但是,它的妇产科却并非北京最好的,当然也不是最贵的。在北京高级的母婴医院,生一个孩子,花十几万元,很正常。

        下了公交车,再步行约10分钟,上妇产科急诊住院部,进1号病房。妻子正站在1号病床前,脸色略显苍白,神情疲惫。她告诉我们,自我们昨天19时(根据医院规定,19时以后,家属不准探望)走后,在外用催产药物的作用下,宫缩痛从21时开始,致使她一夜未眠,只好在走廊里一趟趟走啊,走啊,走……随后,我们开始讨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做剖宫产。此前,虽然也商量过这件事,但是,那只是务虚,现在才算是务实。

        在务虚讨论这件事的过程中,除了我、妻子、二姐,昨天还有三位“外援”医护人员的电话加入。一位是我的朋友、煤炭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山海,他在参与讨论之前,也专门咨询了本院的妇产科医生。在此之前,他还曾指导妻子服用补血药物。另两位医护人员,是我的朋友、学者程亚文推荐的,一位是有着三十多年妇产科行医经验的朱少云医生,一位是护士长石明兰。大家共同的意见是,最好自然分娩,实在不行再实施剖宫产手术。

        早上8时稍过,一位医生来到了妻子所在的病房。她是应我的同事、记者王卡拉之请,特地来找妇产科医生沟通,请她们同意为妻子做剖宫产的。在昨天务虚讨论时,我事实上已经在妻子的压力下,通过另一位同事、记者魏铭言,找到了和这家医院比较熟的王卡拉的电话,然后,请她出面找熟人“开后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