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 / 3)

+A -A

        千帆

        张千帆老师之外,还通知了一直挂念孩子的林达老师。收到邮件后,林达老师回复说:

        恭喜你和你夫人!!!太为你高兴了!

        女孩好啊,灵气,比较贴心:)。

        千万当心身体!不要累坏了!

        在回复身在德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刘仁文老师时,我也告诉了他天健降生的消息,刘老师以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回复:

        热烈祝贺你喜添“千斤”,保印!刘仁文

        ▲虹桥▲书吧▲b。r▲

        第7节:剖宫产前降临人间分享幸福(4)

        本来,也想及时告诉沈睿老师的,但是,一忙起来就没有来得及发信,只好准备在第二天再告诉她。

        15时,我赶往报社,签周六和周日的两期专栏。当我把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副总编辑田延辉时,除了表示祝贺,他还说:“今天的版早点儿签,你快去医院照顾病人和孩子。”17时,因为执行总编辑非常忙,还没有来得及看版,我就告诉她说,这两期的文章非常稳,她不看也可以。于是,她便说:“那你们就签吧。”有了这句话,我赶紧签版。随后,我在报社门口打车,匆匆赶回医院。

        19时,病房又到了锁门的时候,我和二姐就走了出来,重复来时的路线,乘公交车回家。到家以后,因为吃过了在医院订的饭,便只喝了一点儿汤。随后,冲了一下沐浴,便开始上网查找与剖宫产护理、新生儿护理有关的材料。在我看来,当天晚上查到的最好材料,除了让病人早些下床活动,便是给病人煎白萝卜汤,利于术后排气。查完材料,又赶紧上床休息。

        总结孩子一天的诞生,可以说,她的新生命,除了与自然性的痛苦、血水相伴,还和催产药物、手术刀、社会关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在今天的北京,后者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只是,这种象征,到底是好还是坏,还有待实践最后的检验。

        不过,我隐隐有些怪异地担心:如果今天的中国妇女都“热爱”剖宫产,拒绝自然分娩,将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导致大部分中国妇女丧失自然分娩能力?如果真是这样,不但中国的妇女可悲,人类也可悲,科学与文明更可悲。

        7月14日晚写

        之一:关于“见红”。在做例行孕检时,医生曾告诉我们,可以等到“见红”时,再来医院住院。但是,因为担心出现意外,妻子提前住了院。事实上,从“见红”到分娩(包括剖宫产),中间有很长时间,完全来得及到医院办各种手续。医院条件再好,也没有家里方便。只要交通条件许可,完全可以遵从医嘱。

        之二:关于分娩。尽管妻子是剖宫产,但是,无论是从身体所需要承受的痛苦,还是从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以及从产妇的身体恢复速度来看,自然分娩都应该是首选。不过,这也要考虑产妇对痛苦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不宜将自然分娩绝对化。此时,千方百计安抚产妇的情绪,非常重要。

        之三:关于抱孩子。在产妇分娩之前,最好能够先学习抱孩子的正确姿势,以免届时手忙脚乱。我在少年时代,曾经先后照看过两个小外甥,抱孩子的姿势基本掌握了,所以,还比较从容。即便如此,在抱孩子之前,因为怕姿势不够正确,伤了孩子,多少还是有些心理障碍。其实,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要。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02

        27年7月14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