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上前线把敌杀,
嫂在夫家把秧插……
红军红属红花开,
革命竞赛到你家,
比比谁先建功业,
比比谁把奖状拿……
杨兰英的快板数得呱呱叫,加上人朴实,笑容好,数到紧要处还常常停下来,让大家重复一遍她刚说的话,或者是问上句答下句,台上台下遥相呼应,不多会儿她的快板便变成了大家的快板,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这种数快板的方式是杨兰英首创,《红色中华报》的记者万文觉得很有特点,专门为她写了报道。这之后,各部队的剧团、宣传队都借鉴了这种互动的形式,可见杨兰英也是蛮有想法的。
气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江采萍便在这种高潮中出场。她动员大家上山砍竹破篾,在两天内将斗笠数凑齐。
由于有钟主席、钟大嫂、八大姆等人的支持,现场大部分群众答应了。但这时有个留着山羊胡的大伯站了起来,问村苏维埃政府为什么把大家的食盐扣了。
“现在白狗子到处在建碉堡,出不去。我们要拿材料给村里才能换盐,交不齐的要扣盐。要是斗笠交不了,这个月的盐是不是就不发给我们了?马上要过年了,总得有点儿盐巴吧?现在村里好多人犯水肿病,行路都没得力气,哪能做工夫呢?这个问题政府要考虑考虑。”
老伯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地嚷嚷着,现场气氛眼看又要失控了。江采萍做基层工作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像杨风村这样直接对政府政策公开提出质疑的还是首次碰到。
“你们胡讲嘛咯?猪牯郎,把老伯拉下去。”
钟主席气得大声吼道。老伯不服,和钟主席争吵起来。村民们立即分成了两拨,一拨支持主席,一拨支持老伯,眼看要动手了,浑身冒汗的江采萍情急忙敲鼓,吵闹双方被这响亮的鼓声吓了一跳,这才安静下来。江采萍趁机做了解释,保证村民们即使交不齐斗笠,也同样能领到食盐。
此言一出,群众欢声雷动,可把钟主席和钟大嫂急坏了。钟大嫂挤到江采萍身边,摇着手说:“到时县上会批评我们的,这样子我们没法交代!”
原来最近苏区物资极度匮乏,食盐有价无市,有的地方连硝盐也卖到了三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为了确保食盐供应,苏维埃政府已经取消了食盐的正常交易,群众的食盐改由政府按人头定量供给,并且与支前任务挂钩。这正是老伯刚才说的“换”,其实是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罚。
江采萍这段时间下乡听到不少这方面的意见,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人微言轻,只是让领导知道了民情。现在面对这样一种突发情况,她立即做出了决定,更多的是她个人的主观意向,钟大嫂不说她也知道这有悖政策,但她能改吗?如果她出尔反尔,不但突击队得立马从杨风村滚出去,以后村干部开展工作也会难上加难。
为了不让具体办事的同志为难,江采萍向钟主席打了包票,说这件事由她负责解决。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每家每户报了计划完成的斗笠数,外带能够提供给前线的粮食数、军鞋数,单子写了密密麻麻几大张,明显超额完成任务。
江采萍和队员们一阵欣喜。就在这时,有人跑来报告说:周春霞不见了!
红翻天第二十二章(1)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