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还是那么震人耳鼓。
朱元璋正待发怒,只听得刘伯温在一旁笑道:“周兄话已说完,可以走了,别误了大军进城。”
那和尚一听刘伯温说话,方才不做那怪笑了,平和地笑道:“还是黄楚望的弟子刘基懂事明理,毫不胡搅蛮缠。哪像那常十万?哎!常九年!”
那和尚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常九年”,立即便身形飘起,他发出怪笑时震得他旁边的人躲让不及,这时飘起,再无阻挡,缁衣鼓风,便向道旁护城河边的河道上飘然而去。
常遇春大声追问道:“喂!大师,谁是常九年?”
那和尚怪笑而去,却不作答。
(bp;朱元璋望着他的背影飘然而去,问刘伯温道:“请问先生,这人是谁?”
刘伯温道:“他叫周颠,建昌人,少年时得了疯颠症,流入江湖时,遇异人授以仙决,通术数,精武功,是明教教主的护法散人。只是他从不跟值,从不受令,以至教中人皆不知他是何来路。”
“原来如此。他的武功很高么?”
“深不可测。唯他从不以武功示人,所以人皆不知。”
“先生好像对他很是敬重?”
“亦师亦友。”
朱元璋道:“如此高人!先生何不约他出山,大家一起干一番事业如何?”
“这个……恐怕有些勉方其难。周颠仙这等高人,连小明王韩林儿也请他不动。所言所行,全在他自己一念之间……”说到这里,刘伯温不说了。
“这一‘念’,当作何解?”
“告太平。”
“告太平?”朱元璋诧道:“这告太平又当作何解?”
“告之为字,有几层含义,一者为禀告;二者为告知;三者为诉状之事;四者为举荐。周颠仙言‘告太平’三字,实在含义模糊,要看他对谁说,在什么情势下说。”
“他对本帅说呢?”
“那是求大帅给苍生以太平。”
“荒唐!”朱元璋道,“天下不能一统,太平何来?天下若要一统,又哪能避得了兵家之争?”
这时,朱元璋身后一个青年将领,大约二十岁左右,说:“如是兵家之争不可避免,也当以少杀为好。舅父如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谁会不趋之若奉?何谈一个周颠?”
立即有好几个人齐声叫道:“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