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刻到愿意付出一切的时候,这个国家终于也会作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当然非理性的决策不是注定就没有好结果,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就是正面教材,而隋炀帝6征高丽让人明白破釜沉舟的事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发生。
决策会议毫无悬念地感情化结局后,向念恩独自苦笑地看着议政厅会议室的墙上一张20平米东、西半球地图。然后又开始了无限的遐想,想象东北战场的惨烈,想象荷兰援军到达之后那滚滚的硝烟,作为一个军人他并不害怕这一切。但是作为国家的领导着想着两面作战而必然要付出更多牺牲的将士他很内疚。
李婉辞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由于美貌和出色的学识以及富庶的出身,让她一直都是天之娇女,所以脾气难免任性暴躁。但是来到这个时代后自己所爱男人的灵魂是那么高尚,那种忧国忧民的淡淡哀伤;思考时不经意间的出神的茫然;处理政务那男人特有的认真都是那么的迷人。李婉辞开始试着变得温柔和体贴,去体会这个男人的心,这样的感觉有时候会因为他悲伤而悲伤,他苦恼而苦恼,但是这种感觉已经无法割舍。就好象现在李婉辞清楚地看出向念恩的心中的痛苦,因为向念恩从不离手的茶杯静静地立在桌子上,在傻傻地欣赏自己的男人半天之后她终于拿着茶杯轻声而温柔地递了过去。
向念恩终于被打断了胡思乱想,温柔地安抚了爱人几声。而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心里却默默地祈祷:“愿苍天庇佑我泱泱中华,庇佑万千善良的百姓,我向念恩也想效仿先人为国家‘虽百死,吾犹未悔!’”
&;98。雪原猎手
对于大部分的国家最高决策者来说时间大概就是以那些军国大事发生的次数来衡量的。从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联盟接掌整个东南亚的革命大权开始对荷兰人发动攻击到现在已经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可是对于最基层的士兵来说这一个半月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发生的事情,和他们要付出的也许能占到一个人生命的一半。基层战斗员的感觉并不会因为纬度的改变而改变,远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中国土地上同样也有这样说不完的战斗故事。
临近11月的白山黑水,早晨已经能在地上看见明显的冰块了。当第一场雪来临的时候,苍茫茫的东北平原什么地方都能听见北风狂野的呼啸,但是北方的风你如果用视觉去感知,如何也看不出它的存在,只要你将目光台高15度你能看见的就只有湛蓝的天空,和东、北、西三面环绕的群山。
当向念恩得到东北已经下雪的消息以后,在依然酷热的东帝汶几乎兴奋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虽然这个时间确实应该是东北下雪的时候了,但是当第一次大雪来临的时候向念恩还是控制不了对自己久久期盼的天气变化的实现带来的兴奋。
如果将现在在东北的中、倭军队分为3等那么战斗力比较弱的自然是东北军,而其次就是倭军了,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来自南华共和国的职业军人。这些军人有最好的装备和训练,但是这些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面对倭人的强大优势在战场上这些人几乎起不到作用。然而大雪的东北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今年早早的大雪在向念恩看来就是苍天对泱泱中华的庇佑。
从倭人全面增兵东北开始到现在已经几个月了,倭人绕过沈阳、抚顺、长春等被修建得如要塞一样的城市侵入东北腹地已经有月余。对于原本就物资贫乏的倭人来说以战养战是这个国家一定会实行的策略。以战养战说起来也许不是那么刺耳,但是用以战养战跟随的类似掠夺、杀戮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就知道为什么知道21世纪中国东北人对于倭人的仇恨都难以磨灭了。掠夺、杀戮的高压统治必然就会激起反抗,抗联已经随着历史的改变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当然抗联的主导决策来自于联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从客观上说不管联出于什么目的,他们确实帮助了正在和倭人战斗的中国人。当然抗联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历史上的那么强大,毕竟在东北还有东北军这支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在抵抗侵略。
大雪带来的就是交通不便、气候不适应,甚至仓促的倭人还没有给所有的士兵配备合适的冬装。所谓合适的冬装是说要抵抗东北的严寒,属于海洋气候的倭军原本的冬装的远远不够的,而迫不及待想要占领东北的倭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品尝到仓促的后果。士兵难以正常巡逻,甚至都很少外出,整个部队的运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但是中国却有一个专门在这个时候活动的团体--猎人。
不管老天是下雪还是直接下冰块,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巡逻和站岗是必不可少的事情。11月初正是农历10月中旬的时节。浩瀚的星空没有星辰能够于明月争辉,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厚厚积雪的地面上光线的无数次反射和折射让这个世界犹如水晶宫一般的恬静、美丽。然而在这雪白一片的大地上有的并不仅仅是冰雪。
“碰!”的一声,在倭人逼近沈阳的驻军营地外的雪地上看见被巨大的声响和震动激起的一片烟尘,周遭的树林落下成片的雪烟。倭国军营外的巡逻士兵应声而陡然一震,身体体被大口径步枪击中头部的冲击力带得飘飞起来,喷出漫天的血雾。当尸体沉重地落下溅起冰屑与血雾混合在一起落下的时候,在月光下的冰雪表面下起了红白二色的烟雨,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诡异。
倭人巡逻小队还来不及反应和叫喊,第二声和第三声枪响继续带走了两条生命。这个时候惊惶的倭人才在失去小队头领的情况下知道迅速匍匐在雪地躲避死神的亲吻。随着巡逻士兵的叫喊,了望塔上的兵士打开的探照灯,整个军营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可是想象中混乱的集合场面并没有出现,只是在特定的几个营房里跑出了一些穿者雪白军装带着军犬的倭国士兵。而躲避在营地昏暗角落的一支步枪的枪口和其主人的视野也集中到了那片枪声响起的雪原,毒蛇一样的目光半眯着等待,终于等到了数十展探照灯的亮起,开始搜寻躲避中中国人。同时那些带者军犬的倭国士兵在这些暗中埋伏的枪手的掩护下开始了雪地上的搜寻,当他们终于找到了雪夜中中国猎人曾经的栖身之所的时候发现地面上一条蜿蜒的战壕直通百米外的小雪坡之后,然后就是杂乱的脚印通向黑暗。虽然倭人心情急噪暴烈,但是失去枪手的掩护和探照灯的照明继续追赶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很清楚。
“八噶!”留下不甘的国骂,倭人小队拉着不知死的军犬返回的时候,突然听见“碰”的一声,照射向这个方向的探照灯应声而碎。所有的倭人一个机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他们迅速趴在了地上,等待探照灯和本方枪手处理问题。只有那情急之下没有拉住的军犬飞快地奔向黑暗深处。数秒后又是一声枪响,传来了“呜呜”的悲鸣。接着远处树林中传来来阵阵的嘲笑。
倭人对于这种猎人补猎的战术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对付,自从下雪以来这种猎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军官们不断地想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也击杀了一些猎手,但是这种伤亡根本不成比例。
也许是树林中的笑声太过骄狂,也许是这种笑声中明显带者的仇恨和冷酷太刺激人,在军营中的倭国指挥官听了个清楚明白,心情极度不爽的他开始了发达国家部队特有的发泄。随着“轰,轰!”的巨响,树林里窜出阵阵火光。仿佛倾泄愤怒一般没完没了,骄狂的中国人也安静下来静静抵抗者巨大的声音震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雪原恢复了宁静。准备着下一次交锋直到一方取得胜利。
想看
99。变局
99。变局
看着昨夜针对倭人袭击的战报,一直在不利条件下磨练了几个月的年轻战将洛辉现在逐渐老成的脸上无悲无喜。年轻人的成长往往就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打磨自己急噪和骄狂的性格的过程。
东北数月的军事生涯中,虽然洛辉和包汉文对军队的指挥以及大战略的判断几乎没有出现错误,但是东北军无论怎么胜利,无论怎么战斗却依然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白山黑水正在沦陷。作为一个军人,特别是一个指挥官,洛辉已经明白他和包汉文以及那些从南华一起跟随而来的战士,很可能要和沈阳的东北军“同生共死”。洛辉很清楚首长的想法,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他明白如果不在东北给予倭人巨大的打击那么那么倭人很可能在侵吞东北之后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在历史上委员长曾经命令张学亮数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很多爱国人士怒叱其丧权辱国。
实际上当时决定组建60个的国军械师,一直到倭人全面入侵中国的时候国家已经组建了30多个德国军械师。在“松沪会战”初期的王排部队在长江口附近确实打出了国家的威风,和在城市防御战中“党国精锐”的伤亡比倭人还要小,只是无奈最后被倭人抄了后路。这一方面是军事决策的失败,另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注定了这次会战的失败。首先倭人强大的海军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这就是主动权,其次当时国家机器裹胁了大量的军阀军队参战,而导致了军队撤退就是溃退的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中国军队根本就没有机动的能力,打运动战带来的就是逃兵无数的结局。(写这个不是说要为谁翻案,我只是想说那时候国家失败是百多年的积弊造成的,当权者有责任,但是也不能全都放到一个人身上去,至于那个政党的失败,我还是要说,是人民选择了我们今天的党。)
想到这么多洛辉就很清楚他和东北军必须要在沈阳以及几个大城市和倭人拼命,从军队的力量和战略形式来说沈阳如今的情况类似二战时的斯大林各勒,但是从结局来看中国需要这些城市争取时间,但是这里还远远不是这场侵略战争的转折。作为南华共和国在国内的代表,不论上面怎么安排洛辉和包汉文都下定决心“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因为作为一个军人他必须和自己的战友同生共死。要逃跑,且不说南华共和国,他自己就丢不起这个人。当然有活的机会没有谁愿意选择死亡,毕竟对于一个刚刚小有名气有了表现舞台的将领来说他还有远大的理想。而长期面对死亡的压力让洛辉真的成熟了很多。
时间仿佛定格了很久,包汉文已经看过了战报,他正在看着指挥部的大地图不出声。而洛辉面色依然无悲无喜手上拿着那张纸目光毫无目标地射向前方。桌脚的蜘蛛网上突然掉落了蜘蛛夏日里退下的外皮,墙边的摆钟安静地晃来晃去,分针拼命地跑向正上方,终于“当~~~!当~~~!。。。。。。。”的声音打破的宁静。可是指挥所中的两人只是眼中突然闪烁了一下难见的光芒,依然维持原来的状态。门口的勤务兵虽然早就习以为常却还是忍不住伸头向里面看看,尽管他很清楚违反保密条例可能出现后果的严重性。
“张司令到~~~~!”
随着一声通报洛辉和包汉文同时发现了自己的怪异表现,都尴尬地笑了笑向门外迎去。
张学亮带了的消息让包汉文和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