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十天,这十天里,余小珍尽管受到了唐秋兰的亲戚特别是刘行知的丈母娘的私下的折磨,可还是把唐秋兰母子俩养得白白胖胖的,刘行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可对丈母娘说余小珍,他又不便说什么的,不然,他在唐秋兰母女俩面前就不好交待了,他只能私下的劝余小珍,让她大气量些,让她别跟小人一般见识。
在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六日这天,是个星期六。刘家准备在明天请客,因为队上有许多人要去帮忙,冯队长就理直气壮地放了两天假,目的有三,一是刘书记家帮,需要很多人打下手的,二是刘书记家请客,队上所有的人都要去送礼吃饭的,三是自己这样做,其目的也是为了阿盈奉承刘书记。
在这一天中午,整个公社最有名的厨师——公社食堂的汪师傅也来到刘家,为明天的庆贺开始忙碌了。
在汪师傅刚到刘家,公社食品站的老张就担着一挑肉来到了刘家。余小珍看了一下,至少也有六七十斤肉的,外加还有很多猪内藏的如猪肝、猪腰等,说是没什么人要,就一起担来了。
当刘行知送走食品站的老张后,刘行知把陈义华找来,让他挑一担箩筐到公社粮站去,到那儿去挑点米和油回来。
供销社也给刘书记家送来了粉丝之类的杂用品。
公社煤厂早在几天前也用拖拉机送来了一车煤炭。
学堂湾离街上本来就近,而且粮站也是在他们队上的地盘上,所以陈义华很快就到了粮站,找到了粮站的站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通后,站长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陈义华后,站长就带他到了一个售米售油的门边,称了一百斤米给他,同时也给他打了十五斤菜油,让他给刘书记挑回去。
九月十七日举行的生日庆贺,是非常成功的,整个红卫公社的所有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来了,整整坐了十桌(方桌,一方两人,一桌八人),还有唐家的亲戚也来得挺多的,坐了也近五桌,本队的所有农民全都来了,由于放假,一般每家都来的两个,只有他们学堂湾是全部在那儿忙,全部在刘家吃饭,这也是不成制度的制度,以前陈家也是一样的。
刘家这一下算是风光了,接的礼一共有五百元多钱,还有很多的东西的,送礼的人都知道送刘家的礼就没送陈家的礼那么轻松了送鸡蛋的至少也得二十个,再也没有送五个的了。余小珍事后听说,他家从所有单位拿来的东西都是只花钱,没用票的,像大米当时的市价应该是两三元吧,而他一斤大米只需要一角三分七,所有送来的东西都相当于是别送的。
就在这一天,余小珍忙呀,累呀,把人都累坏了。刘行知书记知道情况后,就留下了娘家的一个亲戚,顶替余小珍一两天,让她好好休息两天,两天之后,唐秋兰的母亲也要回去,就是她一个人的活儿了。
这四十天,唐秋兰母女俩在余小珍的照顾下,两个人都长得很好,加上吃得又好,小香菊已有建国也就是我那般大小了。余小珍在四十二天满后就回家了,因为她中途因为生病耽搁了两天,这确实让刘行知高兴了几天。
刘行知高兴之余,难免有些悲伤,因为他毕竟带了一个女儿,他又想到了以后当大官的事情,他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他想:陈家已经带了一个男孩,如果袁家再带一个男孩,他的脸向什么地方放呀!那就说明这个当大官的人与他家是彻底绝缘了;如果袁家也带个女孩,那当大官的事不就落在陈家身上,他心里更过意不去的,陈家,一个富农家庭,干吗有这样的优待呢,不行,他要整垮陈家,他想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
农历十月间,是这儿农村挖红苕,种小麦的时候,全队的人都在忙于收红苕,种小麦。这时陈义华又接到了红卫公社的通知,让他于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的下午五点到红卫公社去,去时带上被盖之类的东西。
陈义华于规定的当天下午,带上被盖到了公社。到公社一看,才知道是进学习班,是个什么“地富反坏分子学习班”,他没有什么值得闹的呀,谁叫他是富农分子呢。
第二天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学习班一共有五十三个人,其中有地主二十一人,还有三个没有来,说是有别的事情;富农有十六个,还有五个没有也不需要通知来;有反革命分子五个,公社的全部反革命分子都来了;其它的就是十一个坏分子,这就是他们这个“地富反坏分子学习班”的全部人员构成。
陈义华在这个学习班学习了十二天回去后,队上的红苕已经收完,麦子已经种完。队上的农活也没有什么了,学习十二天,他耽搁了十二天的公分,又有一百二十分甩到水中去了。
也就是从这一次开始,公社只要有批斗会,不管挨批斗的人多和少,他陈义华从来没有向缺席过,这可能应该是公社刘行知书记给他的恩惠吧。
陈义华把这件事给家里人都讲了,说有的地主就没有去学习班,而我一个富农却非去不可,以后的批斗也是非挨不可。这种情况下,家里所有人前思后想,仔细推敲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应该算是天灾,因为无法解释,就不能算是人祸了。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一章长势不好
刘家女生出世后,在月子的那四十二天里,由于有余小珍的照料,刘香菊长得很好的,刘行知也很高兴的。这四十天已经长了三斤多了,已超过九斤了。可过了这四十天,倒像没怎么长的,三个月的时候,还不到十一斤了,这可把刘行知急坏了。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在认认真真地探索着影响因素。
刘行知在探索原因的时候,从不往自己身上想,就往别人身上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