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组长大名叫做曾铮,也是本地人,自小在县城长大,高中毕业被推荐地区师专读了三年,是中国大陆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个真实的笑话,说是清华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第一次给新生上课。带着备了一晚上的教案,一到讲台才发现,居然没几个学生能听懂,大部分学生必须从分数加减法开始学起。
其实曾铮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来文广局报到第一天,就在当地报纸上拜读了他的文章,包括一篇随笔和一篇通讯报道。
在我到来之前,就数曾铮的学历最高,其他三个都没有正规文凭,罗文庆是高中生,吴广和廖迪生都是从部队转业,廖迪生参军前读过高中,吴广却是初中毕业生。
我的正规大学的学历让他们相形见绌,尤其是曾铮,更让他感到一份威胁,感到一份压力。所以,上班第一天就想给我一个下马威。
除了妒忌和惕,他们拒人千里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我以后才明白的,这个县明里暗里分成两派,一派以县委书记范正大为首,一派以县长蔡长江为首。我是范正大亲自从省师院要过来的,在他们眼里,理所当然就是范派的人了,而曾铮几个却从属于蔡派,自然对我不可能会有亲近感。
两派之争,其实来源于文
革那段时间,文
革县城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组织名称叫做“井冈山红军”,一派以工人为主力军,组织名称叫“保卫延安”。
像全国各地的派斗争一样,这个小小的县城,两派也斗得不亦乐乎。有文斗,也有武斗,常常为了一个“真理”,拳脚加棍棒,打得头破血流。
*结束了,派斗争却惯地延续下来。
县委书记与县长,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我新来乍到,暂时还不知道书记与县长之间是不是真的闹派,搞明争暗斗,还是下面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有意上升了高度。
第127章第一次采访
我就纳闷,一个小小的采编组,怎么清一è都是蔡县长的人?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到,不仅采编组,就是整个文广局,都是挺蔡派。
这个谜,一直到一个月之后,我才揭开。原来,我们的局长邝有先与蔡县长沾亲带故,是蔡县长老婆的舅舅。
我不知不觉就被“范派”,在采编组,不,在文广局这片小天地里,我却是处处孤立,处处受到排挤。
我第一次接到采访任务,是去郊区去采访一位省劳模,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
采编组只有一部“凤凰”牌自行车,可不要小看这两个轮子,这可相当于现在的奥迪、皇冠,至少也相当于桑塔纳两千。
这部自行车平时归曾组长使用,很有点现在的“局长专车”的味道,但有人下乡,却是可以偶尔享受一下的。
“林谷,明天去城西村采访周发古,你和吴广去吧。”
这是组长指挥副组长的口吻,容不得商量。
我点点头,“嗯”一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