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旅行来治疗性无能,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去找精神科医师。几年的精神分析后,医师和他共同挖掘出不少童年时代的往事,医师告诉他,他的性无能是来自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这个解释也许满足了医师本身的理论癖,但对他性无能的改善却少有助益,因为在家面对太太时,他还是欲振乏力。
最后,他转而去找一位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这个心理学家也追问病人的过去,不过他的着眼点和精神分析学家不同,他注意到病人有过的一件特殊往事:
原来患者在青年时代,曾和一个有夫之妇发生性关系。有一次,当两人正在床上浓情蜜意、翻云覆雨时,那位女士的丈夫突然撞进来,捉奸在床。结果他被那位女士的丈夫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他自知理亏而没有还手,在被殴辱后他感到极不舒服,但只是将头靠在墙壁上,两眼呆呆地望着墙壁。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心理学家问他当时“看到的是什么”,他说自己呆呆望着的是“墙上的壁纸”,而且好像看了很久。
心理学家要他回想当时墙上壁纸的颜色和图案,结果发现,病人现在和他太太的卧室所贴的壁纸,与当年他被捉奸而受殴辱的房间壁纸非常类似。
至此,心理学家终于为他的性无能找到了“情境性的因素”——也就是他们现在卧室内的壁纸。壁纸才是让他感到焦虑不安,进而欲振乏力的罪魁祸首。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当他和太太在别的地方做爱时,就不会有性无能的现象。
心理学家给他的处方相当简单:更换卧室的壁纸。结果,病人的性无能即不药而愈,而且婚姻适应及其他行为也都获得了改善。
解析:
有相当多的性功能失常是来自所谓的“行为焦虑”(prr),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无法勃起或早泄等现象。
本案例中的这位男士,他的症状也属“性行为焦虑”,只是原因比较特别,居然是来自卧室里的壁纸,而且自己不知道是壁纸惹的祸。照理说,壁纸是“外在威胁”,它所激起的情绪反应应该是“畏惧”,但在这个个案里,因为他并不知道他“怕”的其实是壁纸,于是在有着这种壁纸的卧室里要和太太行房时,就会产生“莫名的焦虑”,所以本案例应该是属于“焦虑性精神官能症”。
弗洛伊德曾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所有焦虑的根源(就像本档案中的那位精神科医师所指出的),但从这个病例可知,当事者个人过去的其他经验其实也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将所有“莫名的焦虑”都归因于“难以查证”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好在现在也少有人做这种坚持。
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患者在青年时代当场被捉奸而受殴辱的事件,曾让他产生非常强烈的痛苦、恐惧、羞愧与焦虑反应,当时他所看到或听到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连带的“制约刺激物”(),和痛苦、恐惧、羞愧与焦虑等情绪反应产生“联配关系”。病人在被殴辱后,呆呆地看着墙壁上的壁纸,因此,壁纸就成了“制约刺激物”,和“性焦虑”产生联配关系。
患者现在虽然不虞再被捉奸,但壁纸仍可能成为强烈的性焦虑反应的来源,交感神经的焦虑反应抑制了由副交感神经控制的###勃起,于是导致性无能。
在实验室的“制约学习”实验中,“制约刺激物”与焦虑反应通常需反复进行始能建立联配关系,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通常只出现一次,而且纯属巧合(如本案例里的壁纸与被殴辱的经验),为什么也会使患者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对中性的刺激物也产生焦虑反应呢?
晚近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这是因为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的“回避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的关系,譬如本案例中的患者,虽不是在有着同样壁纸的房间内“反复被捉奸”,但看到那种壁纸即无法勃起以减轻焦虑的行为,却在日常生活里反复出现,这种回避行为正好可以强化他的症状。
在精神官能症的成因方面,精神分析偏重于“内在威胁”,而行为主义则偏重于“外在威胁”,但严格说来,每一个外在威胁都会唤起我们过去在类似情境中的经验,而又使它成为一种对内在安全的威胁;反之,内在安全的失去平衡,又通常是由外在情境的某种改变所诱发的。因此,在产生焦虑的结构上,若从这点来看,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重返床榻的丈夫亡灵
在梦中,她看到死去的丈夫来到她的床边,伸出手来拉她,好像要带她走。她从梦中惊醒,有一种恐怖和不祥的感觉。
一个63岁的老妇人,因为呼吸困难、胸痛、心跳加快与心悸等症状,而自行搭计程车到医院急诊处求诊。
医师怀疑是急性心肌梗塞。在详细检查之后,虽然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方面都找不到特别的心肌病变证据,但因症状看起来非常危急,她仍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下,住进了内科加护病房。
在加护病房住了三天,症状改善了许多,于是将她转到一般病房,但仍维持“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虽然进一步的检查还是找不到支持此诊断的证据。
在一般病房住了两个礼拜后,因已无症状,医院决定将她转到养老院(因为病人目前独居,在家乏人照顾)。但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即变得非常沮丧,对离开医院表现出极度的不安,而一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