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嬅14
推荐序我的第一篇序
这是我第一次写序,也是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导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认识,但是没见过对方。
我从许多的电影慢慢认识他,他的每一部作品我几乎都看过,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买凶拍人》—当时的我年纪还比较小,看不懂影片叙述的故事。
真正喜欢上彭导是因为《出埃及记》和《破事儿》,接着找来《青春梦工厂》及《伊莎贝拉》。
其实回看过去,他的电影陪着我成长了一段时间。从《买凶拍人》、《大丈夫》到《公主复仇记》……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说来也巧,自从有了微博之后,人与人的沟通方便了许多,我们也就这样认识了。虽然有几次错过的见面机会,但还有很多时间,我相信我们很快会见面的。是吧彭导?哈哈。
很荣幸彭导邀我为《爱的地下教育》写序。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里受到一些教育。
周笔畅
自序隔墙酬和都胡侃你来寂寞我回嫖1。(1)
要不是美丽的张优优小姐,我压根儿没想过出版这样的一本答信集。
2009年8月,我为首本于内地出版之短篇小说《破事儿》往上海做宣传。从浦东机场到威斯汀酒店的路上,编辑优优跟我聊起,说早前在博客看到我回复一位长沙b读者的电邮,这让她想起上月陪我于北京作采访,及听我在讲座上答读者提问时,都发觉我有张贱嘴毒舌。我一时间不确定,她这样说,对我是褒是贬,但她认为这种侃大山都很有趣,因此建议我开个答读者感情问题的专栏。对此,我一开始是抗拒啦,偶尔跟人耍嘴皮子扛下可以,但要认真去答信又是另一回事。不过她建议可先在博客试一下征信,看了来信反应后再说。于是在那程车上,这专栏就酝酿起来。着实要感谢她,因她发掘了连我自己也没留意到的天赋。
毒舌难得觅到知音,有人既能懂我的毒,亦欣赏我的毒,并努力将之推广出去,算个毒品拆家吧。
2。
说起来,我是看这类答信专栏长大的,算个根正苗红吧。小时候就常偷看母亲及姑姑的《姊妹》杂志,当然,我那时对r还未感兴趣啦,为的不过是内里那十数版以性为主题的绿色印刷页,当中就有专为读者解答感情及性事问题的南宫夫人信箱,那可是我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哟。
小时候老羞于告诉人,自己是在《姊妹》这“绿色生活”下长大,17但后来才得知,原来南宫夫人的真身,竟是当年上海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哟哟哟。
中学时代《姊妹》式微,《》崛起,当中亦有着的性问题专栏。这杂志源自当年香港电台一个逢星期六下午播放的爱情答信节目《三个寂寞的心》,每星期也有许多青年去信该节目,希望三位主持人想办法解决感情烦恼。
我在中五会考那年,到观塘梁式芝女书院应试,于该校小食部外邂逅了一个请我帮忙修理随身听耳筒的女生。于是我写信到那节目(对对对,我也有怀过春啦),上帝保佑,信终被主持人读出,我相约那女生在读信后的下个星期六中午,在观塘地铁站的恒生银行前见面。不过,大概她觉得我是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所以结果并没出现。
多年后,因主持电台节目,认识了当年《三》的其中一位主持倪震,他也出版过两本爱情问答书集《绝顶爱情》及《大胆爱情》,我喜欢其文采与毒舌。为了写这专栏,我还特地去请教他关于答信之技巧,他提醒我,答信重点并不在于只给来信者看,而是要让所有人看。每次回信时,我亦常谨记此点。在此特别鸣谢他。
3。
回港后开始于网上呼吁,马上引来众多来信,打开邮箱,迅即被各种寰海奇情攻陷心灵,读着封封伊媚儿,俺仿如瘾君子般无法自拔,一封接一封地追,在开始的两星期,除了看信回信外,根本无心力干别的事情。
专栏于新浪博客及开心网上刊登后,一些媒体邀请我在不同杂志开设此专栏。在此感谢各媒体编辑,包括《外滩画报》的刘莉芳、张晴及文林;18《城市画报》的杨凡、李晖和桂梅;《男人装》的林琳;《福州家园》的灵怡;香港《p》的张鼎源及《p》的刘家辉、与阿游等。
感谢我的助理及bb,她们对这专栏格外热心投入,在替我整理信件、打字及核实资料期间,常给予许多意见。每次我答完信,都像猪只被屠宰后,得先送往她们的质量检定部门作质检,然后才可送往超市发售一样。
自序隔墙酬和都胡侃你来寂寞我回嫖1。(2)
优优征询了律师意见,说这栏有可能会被指为非法行医!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答信可能会被视为心理咨询,而我明显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之牌照,所以保险地,在此还是必须提醒读者,本专栏纯属创作,并非专业心理咨询啦。而优优她为追求其理想,在今年三月辞去了出版社之工作,但在本书的构思、选信及编辑过程中,她都给予了非常宝贵及重要的意见,祝愿她有更远大的前程。同时感谢随后接手的文治图书监制苏静、编辑洛维、内页版面设计师马仕睿及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待定)。
设计封面的梁咏珊、翟桐及温卫能,早于去年九月就开始受我折磨,无数遍地跑到拍摄现场,等我在拍完一个镜头后转机位的空档,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