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2 / 3)

+A -A

        连珠炮般正直刚硬的三个问句,让群臣心底顿时喝彩,连清歌也不由得升起敬意,也只有这位一心为国为民的老太傅,才有这般质问自己的理直气壮的本钱。

        清歌什么辩解的话都没有说,也深深地给周太傅作了一揖,“太傅一生为国为民,清歌十分敬重,请太傅受清歌一拜!”

        太傅,朝臣,甚至连同皇上,都被清歌的举动弄得怔住了。

        “太傅的一片赤胆忠心,当为天下人的楷模!”清歌真诚地道。

        太傅的老眼中闪过一抹湿意。

        “清歌身为睿王,时刻不敢忘记身负的重任,追随皇上一路走到今天,虽不敢说有些许功劳,但也自认尽了一位皇子应尽的义务,更尽了一位兄弟对兄长的全部支持信任之心;先帝下达遗旨时,清歌不但在场,也没有拒绝先帝的善意,因为清歌心里明白,以那时候的天日政治环境,先帝的遗旨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那时候最好的不代表永远是最适合天日发展的,清歌心里有先帝,但清歌心里更应该有天日;所谓忠孝,先忠而后孝,清歌正式照着这个为人臣的规矩认真考虑,清歌已尽忠,正欲退隐以尽孝,先帝九泉之下,必然能理解做儿子的一片心。”

        按照周太傅问题的顺序,清歌逐条回答,从容不迫,句句入情入理,不卑不亢,群臣面面相觑,陷入短暂的沉默。

        太傅怔怔地看着清歌,清歌的那句“退隐以尽孝”,太傅虽老却不糊涂,自然听出了话外音,否则岂能稳坐群臣之首的位置数十年不曾动摇?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坚持要让睿王留在朝堂之上,也许,恭王和勇王的下场就会使睿王的下场,睿王是为了保全皇室血脉,为了不让先帝在九泉之下伤心,才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吧?

        如此说来,自己还能坚持下去吗?

        皇上的脸又阴沉了几分,见太傅不打算再追问下去,孟理初站了出来,“禀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皇上沉沉点头,眸深似海地看定一脸平静的清歌,连开口说话都免了。

        “睿王爷,老臣知你已经下定决心,只是王爷想过没有?王爷是天日百年难得一见的栋梁之才,是皇上心目中最重要的弟弟最倚重的臣子,王爷这番急切求去,难道不怕伤了皇上的心?”

        情感说辞?清歌微微一笑,看着孟理初花白的头发,和一片诚恳的眼神,这群死忠的老臣啊,到底可曾搞清楚了情况?

        “国丈大人过誉了,皇上心如明镜,对微臣的区区几分本事更是了如指掌,微臣殚精竭智,依旧力量微薄,皇上理解微臣在仕途上其实已走到尽头,自然能够成全微臣放纵山野之愿;自古君君臣臣,大人认为清歌伤了皇上的心,岂不将清歌置诸死地?”

        死咬着君臣之道,还怕堵不住这群死忠臣子的嘴?话如果不说的重一些,这些臣子真以为自己是在以退为进谋求更大的赏赐呢!

        孟理初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睿王爷已经将话堵死了,自己再开口相劝,那就是故意跟睿王爷作对要将他置诸死地了,自己怎么能再开口?

        皇上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耐,如果连他们都搞不定清歌,难道自己真的要在今天的早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准许他退隐山林?

        心头转念,看着默不作声的丞相大人,“不知丞相大人可有什么话要对睿王爷说?”

        顿时,所有期盼的眼光齐齐射向一直闷不吭声的云熹,云熹老脸上泛起一阵苍白神色,身子微微一晃。

        清歌低下了头,皇上,唉,皇上。

        “皇上已经,已经失去了两位兄弟,若睿王爷再走,皇上岂不暗自伤心?望睿王爷不要只看家国大事,偶尔也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细细体会亲人的心情,事理可以说通,但人情却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牵挂的。刚刚睿王爷也说了,‘家国大事已了,四海初定’,皇上虽然英明,却要独身面对这种局面,身为皇上最疼爱的弟弟,置兄长于千煎万熬中于不顾,睿王何其忍心?”云熹淡淡地道。

        清歌抿嘴不语,俊逸清雅的脸上一片茫然。没料到,岳父竟然敢当着皇上的面说如此感性却有损君威的话语,自己并非无话反驳,只是这一反驳,只怕就将岳父和岳父一家置于险地,这是他和绮罗都没有想到的局面。

        说白了,岳父就是说皇上眷恋亲情,自己这一走,简直相当于遗弃,皇上会很可怜——这种话,怎么能当着皇上的面说出来?

        自己又怎能在这个时候反驳?想不到自己和绮罗筹划了好久的事情,却终于功亏一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凤求 紫晓 第170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