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说:“怕什么,看你脸都变色了……”
之扬说:“不是怕,是替你担心。”
“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让你担心什么?去吧。”梅子说着,也替之扬拍了一下身上的碎稻草。接着,又叮嘱之扬:“别和人家说去,知道吗?”
之扬很听话地点点头,说:“知道。”说完,离开了牛厩。
天上飘的,依旧是大瓣的雪花。之扬走过小板桥,看到来时自己的脚印和后来的梅子的脚印,已经变得模糊了。
也有几个脚印是重叠在一起,只是之扬没有注意到。
一路上,之扬思量着那女人的话。
一时,之扬也忘了自己身上还粘着草末子。刚进墙弄,就遇到阿明和阿寿。两人一见之扬那副样子,笑话他。
“是不是去哪里打‘草机功’了?”
之扬先给阿明一拳,又给阿寿一脚。接着,拿两只手去松松头发。还有一些草末子和着雪花下来。
阿明和阿寿都是之扬的哥们。两人刚才去之扬家找他,大概是听之琴说之扬去牛厩喂牛了,于是找了过来。
“有什么好事?”之扬问他俩。
阿明说:“上过云山赶野猪,去不?”
“赶野猪?”
“阿吉牛皮一早上过云山打野猪去了。摊缸爿要我们一起去赶野猪。”阿寿饶有兴致地说着。
之扬说:“凑什么热闹。这年头还有什么野猪。我看山上连只野兔也找不到。”
“昨天潺塬人打了一只角麂去。也说看到过野猪……”
“算了吧……”之扬显然没有上山去的兴趣。
三人冒雪说了一会话,最后都没上山去。
第三章
大瓣的雪花一直飘到近午时。积雪能轻易盖过大人的脚脖子。村道上的雪,局部被人踩得稀烂。适当的清扫也有,被清扫的雪堆在两边的墙根,也有干脆在空地里堆成小山。各家门口的道路显然要比共用村道打扫得干净,有的还拿水冲洗过,露出鹅卵石路面,或者泥地来,黑得铮亮,格外显眼。
午后不多时,头顶上的阴云开始浮动,偶尔也露出一小块浅蓝色来。这些迹象表明,天要转晴。到傍晚,大风起了,气温随着大风的到来急剧下降。到了夜晚,温度还会往下跌去。这样的夜晚差不多会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了。
接下来便是连续的三个晴好天,向阳处的积雪融化了去。那些凌空的高山头,平地上的阴处,积雪还得留些日子。这时候迎面扑来的风总是一阵暖和,一阵阴冷。风来自山口,带来了向阳处的热度,也会捎带着背阴处的寒意。
第四天也是个晴好的日子,气温才有上升。光景恢复到下雪前的那个样子。这天,住在村南广禄阊门的宋初花一早便出门离开村子。宋初花出门离开村子,往往衣着整洁又整齐,她往过云山的方向去。这道通往过云山,也可以在不到过云山的石柱岙岔口拐去西南向的宋家岙。宋家岙便是宋初花的娘家。荒地相去大概七、八里地。一半是沿遮坑走,一半过田间,而且基本上都是平路。
宋初花嫁到荒地村也有二十多年,她不怎么出门。即便是出门,也大多是去宋家岙。这两年,人们发现宋初花出村去,到了石柱岙也经常不拐往宋家岙走,而是直接上了过云山。过云山以山脊为界,有一半属于荒地村,另一半属于西乡潺塬镇。
过云山从前也叫化气山,自古顶上常有云雾团飘。即使不下雨,遇到天色稍微有点阴沉,山顶也不难见到云雾。过云山上面除了主峰过云顶,还有翠拥峰,雨施峰,以及青莲峰。过云顶在北向,其它三个山峰分别在其对面的三个方位。四峰合围,山顶还形成了一块平衍地。青莲庵在这块平衍地靠近青莲峰一侧。
宋初花上过云山,便是要去青莲峰的青莲庵。宋初花不仅自小懂得念诵“阿弥陀佛”,而且也老早结缘于青莲庵。
和以往一样,宋初花从过云山东南坡上山,沿山脚走过五里的平缓地,能见到一座凉亭。那凉亭是早先留下来的,青砖黑瓦,横梁和椽子都是上好的杉木。凉亭是那种骑马式的过路凉亭,南北向是过道门户,门顶呈半圆。东西两侧有扇形的窗口,未镶窗棂。两边还有木条凳子,可供行人歇脚。上过云山,真正登山,也只能从出了凉亭算起。因为出了凉亭才有坡度,道面也由平缓的鹅卵石道变成了石阶。
一旦上了凉亭外的石阶,一路大多数便是陡峭弯绕的山道。先是过竹林间,然后越过山涧上的小石拱桥,两边开始多半为柴山。过云山山腰以上的山体多为裸露的石头。黑色,或者褐色。那里一般很少能看到参天大树,更不见茂密的林子。一路上,只有背阴处还能看到稀稀落落的积雪。大凡是因为下过雪,又融化去,就跟刚下了一场大雨一样,这会也能听到潺潺的涧水声响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