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3)

+A -A

        作品:中国式偷情

        作者:言多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日记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婚姻像一座危城,人们似乎都在其内外徘徊着,寻找很么?

        爱情!什么是爱情?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在探讨。

        小说是通过我和两个女人的婚外情来探讨爱情,结论是真爱或许是一种伤害。

        两个女主人公一个车祸,一个跳车式自杀……

        正文

        第1章偷情的理由

        情感是一块蓄满了水分的云,在博大下自由着,一不小心它便会挥洒,或变成浪花,或变成甘露,有时也会变成酸雨……

        小说主人公与两位女人的偷情,反映了具有时代性的经济制度转型时期对一代人的婚姻、爱情、情感生活的影响和因影响而引起的观念、意识、行为的嬗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社会某种群体对婚姻、爱情、情感生活及空间的自由向往,以及他们不能对感情生活的主宰而表现出的消沉与压抑,对婚姻、爱情、情感生活的思索与评判。

        同时,当爱情进入到世俗的婚姻里,互相厌倦是一种逃脱不掉的宿命。在由一个封闭的经济制度向一个开放繁荣的经济制度过渡背景下,婚姻、爱情、情感显得是那样地脆弱,像冰凌,须要保持一种恒温和静的维护;又像温室里的植物突然遇到了寒流与酷热,一不小心就会枯萎。人们如何去呵护,去培育,如何去改变自身的同时去改变些什么,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同时告诫人们,每个家庭都潜在或存在着爱情病毒侵袭的危机,情感外溢或正欲外溢,婚姻中的他或她都是暗相操作的,一旦发现,已是“晚期”;同时小说人物的感情行为也提醒人们,缺乏激情,缺乏关爱,缺乏理解,缺乏适应,缺少不断地提高婚姻生活质量和品味,情感外溢是不依你(他、她),不依社会道德的、法律的意志而转移的。现实自身证明,不依意志为转移的回避是消极的。

        这篇看似零乱而没有主题的日记体小说,只是代表随经济制度过渡过来的一代人对自身的婚姻、爱情、情感生活的一些思索,作者也不能给人们的爱情、婚姻、情感生活指出一条什么出路,只能给人们一种暗示:

        失望不等于绝望,尽管有背叛,我们还要相爱,爱——比恨好!爱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而不变的主题。

        在这里我有必要把培根的《论爱情》的片段抄录给读我这篇小说的读者,以更好的理解爱情这个“怪物”:

        “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是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像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像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又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是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多谋的人。所以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森严壁垒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皮克拉斯曾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舞台”。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奴隶般地逢场作戏似的。虽然爱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般只顾吃喝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追求爱情,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永远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词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伟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的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它,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它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已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中国式偷情 第1章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