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1 / 6)

+A -A

        十(上)

        当时时维告诉蓝宁,滴水崖又名碧落崖,距赤城县城有一百余里。蓝宁仅仅远瞻,就已能感受到那处丹崖碧顶的巍峨险峻。

        她来这处之前,做过许多功课,立刻便对时维讲一句话:“朝阳道观一石县,滴水孤崖百丈边;余气出关连大漠,长风吹壁立青天。”

        时维说:“朝阳观面朝正东,在大地还昏暗的时候,可以独得一片朝阳。”

        蓝宁调皮地笑:“原来不仅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连背靠大山,都能朝阳普照。”

        蓝宁在难得的休息日,背上登山装备,跟着时维一起上了滴水崖,去膜拜朝阳观。

        参差迤逦的山影中,阳光若有若无,但登山险途还是被照耀得极清澈,山石之间仿佛被铺就了一条金手指指出的康庄小道。

        时维会回头眷顾蓝宁,适当的时候搀扶她攀援。蓝宁身后也有人护持,跟着的是新认得的罗大年。那一年他也不过三十而立,发际线还没变高,整个人和滴水崖一样峭如刀削。蓝宁戏称之为“愤怒的青年”。

        罗大年荡漾着诗绪,在山间吟哦:“时代在我们的背后发出轰然的巨响。”

        时维只管埋头在前开路,蓝宁有些累了,扶了一扶膝盖。

        他们在山间绿草茵茵的拐角处休息。

        蓝宁在那时不明白罗大年为何一路会有怒愤情绪,她对“愤怒的青年”说:“好风如水,好山如金,看此刻不长好,明年何处看?”

        时维站在她的身边,微一侧头,眉目之间也是如温暖的风,如温柔的水。

        他在看她,她知道。她这么死皮赖脸跟着他出来爬山,也就是在心底死皮赖脸盼着这么一秒钟。

        空明的山间,花随风落,暗愁千百种,蓝宁还是只能无语怨东风。

        时维在这半山腰,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队战地记者在此处驻扎,敌寇闻风前来围捕,他们做好坚壁清野的工作,全体撤退。但有一名战士留下来通知当地山民撤退。最后落单被敌人包围,来扫荡的敌寇有一个连,战士走不了了,便绕开原先办公的场所,退到这处的半山腰,和敌人周旋了一昼夜,最后把身上的钢笔、相机全部摔碎,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不久,有别个战地记者回到此处将坚壁清野的资料寻回。他找到了牺牲的同志的遗体和他的遗物,知晓了他的身世,在当时的战地小报上写了一条讣告。

        这位战士将战友的遗物收藏起来,托人送回给烈士的家属,他自己却在几天后,离此处不远的地方的战斗中也牺牲了。

        罗大年没有听懂时维的故事,但蓝宁已经哽咽。

        时维说:“我们要站起来,得花费很多气力。”

        他站在这里低头默哀缅怀,这里没有烈士的墓碑,据说早年迁到省里的烈士陵园,十数年前又被烈士的儿女带回了家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没有烟总有花 第23章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