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啊,来啊,来猜灯谜啊,猜中有礼啊。”,吆喝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呵呵,倒是和我们那儿的中秋节有的一拼。
“月,我们去看看吧”。
似是因为我突然的亲昵的称谓而一惊,秋波灵动,挑了唇角,最后整张脸都泛上笑。什么事,这么高兴?
“嗯,我们去吧。”,重音落到了“我们”两字上,我没有在意。
一驴,二人就这样火撩撩的奔了过去,一长溜的货摊上都或多或少的挂了几个贴了字谜的灯笼,我不解的看向月牙儿,毕竟他也是本地人啊。
月牙儿收到了我求知的眼神,也是玲珑妙心的会意,解释到,“和合节,每个人为了谋个好彩头,都会上街来指名猜一个谜,猜不着,留下几文,图个‘除旧’的意向。猜着了,就可在摊上任选一物,中的越多,得的礼就越重。但是,历年的灯谜都难猜的很,鲜少有人能一连猜中三个的。所以,得礼的也都是一些不值当的小物件。”
“哦!了解了。”,我拉了他的手,导了内力替他暖了身子。大笔一挥,很是豪爽,“看看吧,有什么喜欢的吗?”
“嗯?”,仰着头,他第一次直视了我。
“走吧。猜灯谜了~~”
在各个地界儿前遛了遛,我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旧摊前停了下来,这里人倒是不少,就是没人搭理,偶尔有人望上一眼,也憋憋嘴走了。这个摊只是在地上铺了一块红布,上面放着一个盒子。打横架着一根竹竿,挂了三个灯笼,第一个上面写着,“土上有竹林,土下有寸金”,第二个写着“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第三个更好,白纸灯笼一个。
守摊的是个老头,一身破烂,却是草帽覆面,躺在摊后,曲膝架腿,逸然的哼着,脚尖就随着口中的调子一点一点。
我立在摊前盯着这三个灯笼,老白也装模作样的抖抖脑袋,眼睛不离灯谜,月牙儿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的陪我站着,不知何时,我们相握的手已经换成十指交扣了。
……
好一会儿功夫,我蹲下身,拿了盒子,说了一句“老人家,东西我就拿走了,谢了。”,盒子刚离了地面儿,一双枯爪往盖上一摁,却似千斤重,动不得半分,我心中一奇,也是暗下使了些功夫,盒子便也上下不稳的晃荡,两边一发力,只听“喀啦”一声,木盒应声而裂,我急忙替月牙儿挡了碎木,老人也是一个激灵翻起了身。
“好小子!”
“好功夫!”
两人都一讶,同声而语,只见一把匕首轻灵冷冽的卧在碎片中,匕鞘虽是锈迹斑斑,极为平常,乍看之下甚至是粗劣不及,但是因撞击而露出的一小截刀锋却是寒光四起,似要没了这月色的光华。
流露出眼中的赞赏,老头拿起匕首,在手中掂量了两下,“小子,想要拿走东西,跟老家伙我说说,这谜底,何解啊。”
“呵呵,老人家,那你可听好了。这‘土上有竹林,土下有寸金’,土字上为竹头,下置寸字,乃是个‘等’,老人家不就是望着一人留身停驻吗?这二迷嘛,‘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远树两行即指双‘丰’,中间倒‘山’,第二句暗寓一‘心’字,上中下一拼,乃一‘慧’,老人家是盼寻着一个慧根的有心人解了第三迷,好交托宝物吧。”
“哦,那第三迷你可猜出来了。”,用的是问语,但听着却像是肯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