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梁婶就来敲苏缨的门,出门一看,还真热闹,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摩托的,还有郭庆通那惹眼的小面包,大家都是要去镇上赶集滴,大筐小篓的真不少。
“还有不少一大早就担着扁担去镇上喽。”桂园村的经济太差,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自个儿担着去赶集,苏缨的奶奶家也是农村的,不过比桂园村富庶多了,虽不至于像华西村那样家家住别墅,户户开宝马,但至少每家都有两三台摩托,平时出门比桂园村方便多了。
平日赶集不少村民都担着自家的青菜到镇上去,但现在蔬菜几乎都被超市收了,价格也比镇上的价格划算,因此担菜的人少了,带到集上的大都是些水果、禽蛋之类的,还有不少人是去看热闹的。
看到奶奶和苏缨上了郭庆通的小面包车,梁小玲也闹着非要跟去,梁九鼎硬把她抱了下来,结果在她的哭声中,小面包绝尘而去。
到了集市上,苏缨真是大开眼界,虽不至于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但也是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真是卖什么的都有,不仅能用钱买,还能以物易物。
梁婶也没带些什么来卖,就是家里鸡鸭产的一篮子蛋,这次到集市来主要就是陪苏缨逛逛的。
陪梁婶和郭庆通吆喝了一阵,苏缨是小孩子心性,自然觉得有些无聊了,老想着到热闹的地方去逛逛。
梁婶早看出来了,“小苏,你先去逛逛吧,等我卖完了去找你。”
苏缨应了一声,就跑了出去,这集市就和庙会一样,还有卖糖葫芦的,卷棉花糖的,卖糖面人的,爆米花的,这爆米花可和电影院的不一样,还是苏缨小时候见到的那种老式爆米花炉,黑乎乎的,手摇着摇着,就发出“砰”一声巨响,味道可香了,边上排了不少大人小孩的,居然直接端着碗米让师傅代为加工。
她买了串糖葫芦咬着,天气有点热了,外面的糖有些融化,吃得她相当狼狈,东看西看,看什么都新鲜。
前面有个摊子挤满了人,爱凑热闹的苏缨挤进去一看,居然是做糖画的。
糖画,顾名思义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而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鱼啊仙鹤啊龙啊凤啊之类的,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一边木盘上画着能制作的各种作品的图案和一支能旋转的竹箭,旋转竹箭,当竹箭停下后,箭尖指向什么图案,便意味着要作什么糖画。
苏缨小时候也常花上两毛钱去转一次,长大后就再也没见到做糖画的了,挤在人群里看了一阵,大多数人转到的都是什么鸟啊鱼的,大伙儿发出一阵阵失望的叹息。
“我也来转一次。”看得有趣,苏缨也花了五毛钱转了一次,虽然这糖画吃起来不怎么样,但是这过程实在好玩。
“龙!哇——”实在只能说她的运气不错,周围的人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她,糖画师傅也二话不说做了只龙给她,看着这么漂亮的糖画,竟不忍心下口了。
可惜不一会儿糖就化了,粘了她满手,在一个旮旯角找了个水龙头才洗干净,正觉得口渴,就看到对面的青草茶摊,“老婆婆,给我一杯青草茶。”
咕噜咕噜灌进去,真是凉爽又解渴,“老婆婆,你这茶味道真好,是什么做的啊?”
“凉茶喽,”茶摊的老婆婆指指身边那一对茅草,“白茅根,仙草,六角英,桑叶,薄荷还有花,一起熬的,清热又退火。”
“还是新鲜的啊?”
“是喽,刚挖出来的,新鲜着呢,来一捆吧,才两块钱。”
挑了一捆白茅,一捆仙草,一捆六角英,当然只有一小捆,拎在手上也不重。
“小苏,”已经把蛋卖完的梁婶追了上来,看到苏缨手里的草药,立刻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她,“这些草药满山都是,你还去买?”
“这个,”苏缨尴尬地笑了,“反正也不贵嘛,也就两块钱一捆。”
“哎哟,你可被人宰了,就三捆合在一块儿也值不了两块钱啊。”
“梁婶,买都买了,反正也没地儿找人退嘛,还是带我去逛逛吧。”苏缨赶紧转移梁婶的注意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