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冷风吹过,令你打了个寒颤,将你从回忆中拉回到眼前来。天气阴沉沉的,细细的雨丝似有若无的飘落着。结婚,和谁结婚?你心乱如麻,六神无主。
沉默的钟楼63(1)
黄方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回京后两年内能够挣到两百万,但仅靠从广东一带趸来服装,在一买一卖之间挣到这笔钱看来很难。你的两次成功给了他启示,他想,看来想要挣大钱,还是要办一些实事。一次,他到索燕家去看望她,没见到已去德国留学的索燕,倒是与她的丈夫李全明聊得挺投机。李全明在了解到黄方的想法后,建议他投资一种产品,市场前景肯定看好。产品是李全明设计的,一种小巧玲珑的收音机,可以装在兜里,能用耳机收听,其实就是后来的“随身听”,收听外语教学台的效果特别清晰,正好迎合了当时社会上学习外语的人的需求。他这一席话让黄方心花怒放,当即决定投资这个项目。
他很快行动起来,首先是落实生产厂家。几经比较之后,他将塑料机壳的生产安排在了河北农村的一家乡镇企业里,那里生产的产品质量可以,最可取的是价格便宜。机芯的生产被他安排在了李全明所在的那家校办工厂里。那家工厂一直从事无线电生产,在技术、管理和元器件的采购方面都具有优势。第一批样机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后即被抢购一空。整机的市场价格定在十六块钱,所有的成本加在一块约为六块钱,一台机器就能赚十块钱。以目前该厂的生产能力,一个星期可以生产三千台,净赚三万元,刨去各种费用,一年下来差不多就是百十来万。如果再加上服装生意的进项,一年净赚上它一百万不成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黄方负责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像花钱买通校办工厂厂长一样,他同样用金钱打通了保障这两个环节畅通的所有关节。
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取送货他都会充当司机兼装卸工,而且经常是一个人。这天晚上,当他开着厂里的卡车来到农村工厂取机壳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工厂位于河北霸州地区的一个村庄里,往返一次大约需要六、七个小时,每次黄方都是赶在夜间去,为的是不耽误白天的生意。趁着工人们为他装车的当儿,他在村长朱老伯家吃了顿晚饭。他每次来到村里都会受到热情款待,他不断拿来的订单和从不欠账的习惯,令求富心切的村民们把他当成了活财神。
吃过饭,他一抹嘴就要走。
“干吗这么急,”朱老伯说,“歇一宿再走吧。”
“那可不行,早一会儿是一会儿,厂里急等着用呢。”黄方说,“再说,明天还要去展销会呢。”
村里的塑料加工厂里灯火通明,几十名村民正在昼夜加班,为黄方赶制着机壳,院子里停着已经装好了的卡车。
“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可得加点小心,”朱老伯叮嘱道,“别开太快了。”
“您放心吧,我这是钱催的,钱还没赚到数儿呢,阎王爷不收我。”黄方边说边跳上卡车,紧轰油门,疾驰而去。
月亮升起来了,大大的、黄黄的,给一马平川的田野洒上了一层迷蒙的光。午夜时分的公路上几乎没有车,他加大油门一路紧赶,方才吃饭时热乎乎的身子,此时被吹得冰凉。但他一点也不觉得冷,他感到身后那满满一车厢的机壳,就像是个大火炉子似的烘烤着他。一台机器就能赚十块钱,身后车厢里装着的一万个机壳就意味着十万块钱的利润,而且照着目前的销售势头,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可以到手,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买卖?
天还没亮,他就赶回了北京。他裹着件破大衣在驾驶室里睡了两个小时,等厂里上班的工人一来,他立即组织卸车,卸完车后洗了把脸,就又赶到了设有他的销售柜台的新产品展销会上。
展销大厅的门还没开,黄方坐在外面的台阶上买了个面包边吃边抬头看着大厅外面悬挂着的巨幅横标,“第三届北京地区电子新产品展销会”,禁不住直想笑。连正负电还没搞清楚呢,自己居然也搞出了新产品,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在会上大受欢迎,卖的挺火。
他走到公共电话亭前,拨通了广州的长途电话。
“是阿辉吗?”他说,“我找廖锦辉。”
“我是阿辉,你是黄方吧?”
〃没错,我在北京地区第三届电子新产品展销会上给你打电话。〃
“你在那儿干什么,那儿有服装好卖吗?〃
“说什么呢你,哥儿们现在是新产品的参展商。”
“你能搞出什么新产品?”
“跟你说你也不懂。”
“那你肯定是发财了?”
“只能说是快了。”
“特忙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