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3 / 3)

+A -A

        这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山沟,在二十世纪后期曾入驻过十万人马,这源于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前苏联不但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还部署了大量重型火力装备。

        1969年8月某日,在新疆铁列克提争议地区,苏军出动直升机、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装备,对我军一支边防巡逻小分队和一处无名高地发动突然袭击。边防小分队官兵殊死反击,强忍断臂断腿的剧痛浴血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几乎全部阵亡,有的小战士牺牲时还未满18岁。

        为了对抗苏军攻击性强防护能力好的主战坦克,国家从1970年开始,在人烟罕迹的阿拉沟投资建设了一批专门生产反坦克火箭弹的兵工厂,东风、胜利、星火、燎原、曙光,一批批军工人员从五湖四海汇聚阿拉沟。

        1974年,铁五师奉中央军委之命也开进阿拉沟,负责修建南疆铁路最艰难的一段,即大河沿至乌拉斯台胜利桥路段,全长276。44公里,其中要穿越114公里的浩瀚荒漠,要在100公里长的古道阿拉沟迂回展现11次,还要打通6公里多长的万年冰川奎先达坂。一共要建17座隧道,架34座桥梁,修大小涵洞300多个。

        铁五师,一支战功显赫的铁道兵部队,诞生于炮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战场,后入朝参战。新中国诞生后,先后参加修建了汤林铁路、鹰厦铁路、中老(挝)公路、中尼(泊尔)公路、内昆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渡口支线、西昌支线、南疆铁路……。直到1984年1月1日,与铁道兵20万官兵一起告别军旗,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

        现在,铁道部也撤销了。

        还好,当年的铁道兵官兵仍然健在,成为铁道兵铁血历史的见证人。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1976年那个夏天。

        这天早晨,师医院小护士艾冰端着一盆衣服来到小河上游处,找了个容易落脚的地方洗衣服。她来得很早,河边只有她一人。

        师医院位于阿拉沟17公里处小河边一个半岛上,家属区在半岛西侧,病区在东侧。有个约定俗成,以师医院小木桥为界,工作人员在上游洗衣,伤病员在下游洗衣,井水不犯河水。

        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河边洗衣服,是内科赵医生的妻子和他的女儿燕子。燕子看上去六七岁,梳着两根齐腰长的麻花辫,头上系着一对粉红色蝴蝶结,身穿一条淡紫色碎花连衣裙,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飞啊飞。

        赵医生是武汉人,妻子并没有随军,两口子宁可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也要将女儿留在武汉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现在母女俩是利用暑假来部队探亲。

        赵妻很快就洗完了衣服,也许对冰冷砭骨的河水不适应,冻得她不停搓手。她站起来对女儿说:“走,回家。”她操很重的武汉口音。

        “不,我还要玩。”是燕子稚嫩的声音。师医院几乎看不到孩子,如此清脆似风铃的声音,听起来也是一种享受。

        艾冰不禁抬起头看了母女一眼。

        艾冰小时候也喜欢穿花裙子。母亲有一双巧手,小时候她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缝制的。现在她成了游子,却再没穿过慈母缝的衣服,军装成了唯一的服装,因此好羡慕燕子身上的花裙子。

        赵妻拽女儿的胳膊:“走,还要回去拆被子洗,不帮你爸洗被子,他盖一辈子都不嫌脏。”她的口气与其说责怪,不如说心疼。

        “我不走。”燕子挣脱母亲的手,继续蹲在河边石头上观赏一个糖水罐头玻璃瓶。瓶子里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高原泥鳅,这是阿拉沟河里的常住户。

        赵妻说:“那我走了,你别动,老实呆着,我马上回来。”

        燕子头也不抬地说:“知道。”

        赵妻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绿色生死恋 第1章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