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对此事仿佛有些心不在焉:“其实我也很喜欢《朝阳沟后传》,但,又觉得张银龙说得很有道理。”
“什么道理?”刘堂急不可耐。“他说,《朝阳沟》有版权,我们不经过原作者同意,不能随便写和上演其后传。”
“那我们就改个名。”刘堂脱口说。
“不行,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朝阳沟》里的。我看干脆去找杨兰春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这是个办法,但除了作者又能派谁去呢?”
“这事我跟作者想办法。”刘堂只好承诺。
雷鸣强调:“限你三天,过时不候!”
出来以后震豫东忧心忡忡地说:“你有把握吗?”
“试试看吧。”
“你认识杨兰春吗?”
“不认识。”
“那怎么办?”
“车到山前必有路,我自有办法。”
其实,刘堂并无什么好办法,他只是采取一个最普通的办法,就是打电话,然而,对方回话却说他去北京开会了,再问什么时候回来,得到的却是不知道。
没有办法刘堂只好采用一个假传圣旨的法子。三天后,他来到团长室。“报告团长,杨大编剧已经同意。”
“哦,好呀!”
“好个屁!他是在撒谎。”
刘堂一瞅是张银龙。于是,拿出一个录音机,用手指一按,里面便传出:“喂,是杨兰春老师吗?”“我是,你有什么事?”“杨老师,我是开封豫剧团的,我们参照您的《朝阳沟》写了一个本子叫《朝阳沟后传》,想得到您的允准。”“没关系,创作自由嘛,我没意见,预祝你们成功。”“好,那就谢谢您啦!”“都是同人,不必客气。”
张银龙仍然是半信半疑。这时震豫东走进来。
张银龙这时提出一个要求:“要不,这样吧,两个本子一起排,哪个好,哪个上!“
震豫东瞅瞅刘堂又瞅瞅雷鸣,雷鸣略加思索说:“好,咱就来个双管齐下,张银龙负责排《女生产队长》,震豫东负责排《朝阳沟后传》,哪个好,哪个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