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走穴的日子
在中牟的第一天晚上票卖的不错,然而,当观众发现没有震豫东时大失所望。第二天晚上观众锐减,已不到一半,第三天更是寥寥无几了。
张银龙急得团团转:“妈妈的,河南人咋了,连自己老祖宗的戏都不看了?!”
刘堂说:“现在人们的胃口高了,没有真正的名角不行。”
“一炮红难道不是名角吗?你咋不说是他们的欣赏水平不中嘛!”张银龙不以为然。
“她怎么能和震豫东相比呀,除了开封一些小茶楼知道她,谁还认识她是老几?”牛得水不屑一顾。
“怎么,你们在说我吧?”一炮红突然出现。
“没有,没有,我们在说有的观众宁肯去茶楼,也不到戏院了。”张银龙掩饰说。
“呃,我们干脆改改样,把戏院变成茶楼,摆上桌子,沏上茶,演员不用化妆,除了门票,谁点戏谁掏钱,咋样?”刘堂提议。
“得病乱投医,我看中!”牛得水赞成。
“你觉得咋样?”张银龙问一炮红。”
“我看行,据我的经验,茶楼式经营,可以满足有钱人的口味,他们往往借此场合搞交易拉关系。”
“好,咱们就来个大胆尝试!”
剧场变茶楼并不困难,只是添几张桌子把椅子重新摆摆,演员穿上便装由唱大戏改做唱选段而已。然而,这样它与观众的距离却大大拉近了。观众不仅可以看和听他们唱戏,还可以和他们握手交流,还可以向喜爱的演员点唱自己喜爱的唱段。
第一天晚上,呼啦啦来了不少看客,其中有不少企业家,生意人和头头脑脑,有的还带着自己的客户。他们很舍得花钱,喝茶,一张口,不是武夷山大红袍、碧螺春,就是信阳毛尖、普洱。百儿八十不嫌贵。最初,剧团只准备了些花生、瓜子之类,可是并不能满足一些有钱人的要求,以后索性增添了各种高级干鲜水果和点心以及高档烟酒。他们还常常摆阔,相互争抢着点戏,从来不怕花钱。而一般观众花的是普通票价,却不仅能够看到听到好戏,而且还能看到富人们的斗富和人间百态。与此同时,剧团的演出场次也由一天一场增加为两场。剧团的票房与日俱增,演员的收入也空前的增加。大家都说,这真是歪打正着!
然而,树欲静风不止。就在茶楼式经营的第五天,两伙人因为点戏打了起来。一伙人的老板是个胖子,他点了一炮红的红娘;另一伙的老板是个矮子,他点了大祭桩。两个人都说自己先点,争执不下便大打出手,结果,桌子被掀翻,茶壶茶碗成了手榴弹,一时间,喊声震天,拳头犹如暴雨,茶壶、茶碗飞舞,有的索性把后台的刀枪剑戟拿了出来,乱砍乱戳……
观众惊恐万状,有的吓跑了,有的又跑回来看热闹;演职人员,有的惊呆,有的躲在幕后观望。张银龙站在台上呐喊劝说,但,下边的二三十个打手根本听而不闻。直至警察来到他们才各自住手。结果,十多人受伤。
出了这事以后,有人提出离开中牟。张银龙看到这里是个聚宝盆,那里肯轻易放弃,为了保证安全,他把该县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公安局的领导请到饭店,大吃大喝了一顿。公安局副局长当场答应每天派五名警员到剧场维持秩序。然而,观众可能因为警察在场感到受约束的缘故,来看戏的有钱人物骤减,剧团的收入也越来越少。张银龙看到好景不在,大势已去,不得不宣布阵地转移!
第二站是荥阳,荥阳位于河南省中北部,距郑州十五公里。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郑氏和潘氏的发源地,也是象棋上的“楚河汉界”的发源地,其地理位置险要,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
荥阳还是有名的“诗歌之乡”,是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故乡,“诗豪”刘禹锡死后就长眠在荥阳的土地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和柳宗元等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