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3 / 3)

+A -A

        “好的,姐我这就来……”陆天刚放下鸡毛掸子,扫除了高处的蜘蛛网,看着干干净净的天花板,就听见二姐的呼唤,陆天虽然忙碌,心里却充满了喜悦与满足;

        “天!你还会写春联?”在萧雪的记忆中,写春联一版都是老人出手,没想到陆天也有这样的本事;

        “呵呵,我从小就练习毛笔字,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家里写写春联还是足够……”

        “雪儿妹妹你不知道,小天的春联写的很不错,以前很多邻居家里的春联都是他出手,今年咱们搬家了,以前的邻居可能都不习惯了呢……”

        “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看着陆天拿着毛笔,聚精会神,下笔时如行云流水,苍劲有力,有一种朝气蓬勃,潜龙出渊之感,萧雪看着不由慢慢的念了出来;

        “横批,家庭幸福”陆天写完横批,微笑着接到,陆天并没有多大的抱负,只希望家人都平安幸福;

        所以陆天得到改造仪后,并没有什么野心,陆天一直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句话,只想在保护自己家人,让家人幸福的同时,用改造仪给大家做些应有的贡献;

        春联虽然写好了。但却不是马上就贴,而是要等到大年三十的时候。因为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传统;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此之外。春节还有很多传统的活动,比如大年夜的守岁、放爆竹、年初拜年等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

        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超级环境改造仪 第178章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