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 / 5)

+A -A

        下车时,他们给我留了联系方式。那女孩叫王亦周,男孩叫宋浩。

        我还没报到,不知道联系方式是什么,就答应了他们,我到校后再联系。[12]

        王亦周和宋浩说我没到过南京,一直把我找到学校设在火车站的接待点才走。

        当时学校的接待点前已经到了很多从各个军区军兵种来的战士了,大家有的着便装,有的就穿着军装,从军装上来看,海、陆、空、武警,

        好像全都齐了。我看

        了一下,和我一样穿便服的只有少数几个。当时我心里还直犯嘀咕,录取通知书上也没说明是穿军装还是着便服啊,怎么穿军装的那么多。

        接待我们的是上一级学员队的师兄了。当时,看着他们肩上红牌牌,觉得特别英武,心里想,是不是一进学校,我们也就可以把肩上的小细

        杠杠换成红牌牌了。

        大巴把我们从火车站直接拉到学校,就停在学员队门口。门口的右侧挂着学员队的名字,白底黑字的木板六个楷体字“系队”,门前两

        边放着两块小黑板,一块上面写着贴着报到须知,另一块上写着“热烈欢迎新学员”。

        我在报到须知的那块黑板上找到了我的名字,我被分在一班,新兵连的时候我在一班,到军里警卫营的勤务连,公务班从编制上讲也是一班

        ,现在学员队又分在一班,就觉得挺巧合的(有的时候我想我确实是与“1”这个数字有缘吧:))。

        我们住的是那种老式建筑。后来才知道敢情我们住的就是国民党政府当时在南京的交通部。学校在马路对面还有一院子,是办公区,那楼是

        国民党的行政院大楼,飞檐半拱的,让人觉得挺庄严的。

        学员队教室和宿舍都在楼内。一进门是教室和队部,往右拐是一条深深的走廊,两边就是学员宿舍了。走廊尽头是一扇红色的门,不过被长

        长的木条给钉死了,那边是另外的学员队了,这样封起来,大概是为了便于不同学员队之间的管理吧。

        当时对宿舍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深红的宽木门,和已渐渐褪色的红色的木质地板,走在上面,觉得空空的,有回响,特别不踏实的感觉。我隔

        着两条木板的缝隙往下看,大概从地面到木板有一米多空间,也不知道国民党那时候是怎么设计的,难道是防潮么我想。

        宿舍倒是挺大,四十多平米吧,靠墙放着五张上下铺,每个床铺上都贴好了名字。我们一班,一共九个人,我到的时候已经来了六个,大家

        由于都不熟悉,简单

        的互相认识后,都在自己的床铺上收拾自己的行李之类的。这可能也是军校尤其是部队生与地方大学生的不同之处,似乎地方大学的大一新

        生在报到第一天就能自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军校光阴 第4章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