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敢给眼下正意气风发的杨大根脸色看,扫他的兴。只是一味粘着杨思情,不让她跟杨大根一家人有任何单独相处的机会。
杨大根端着碗高粱酒,站在正房门前,面向众人发表“感谢化干戈为玉帛滴思情女娃儿”重要讲话。
他经常通过村广播给村民们开大会小会,锻炼了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所具备的拉家常和控场能力。
尽管同样只上过两年私塾,认识的汉字不足一百个,但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实场发挥,文化水平高低从来只是当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这个重要讲话,杨思情大概只听得懂五六成。因为老一辈关中人口音特别重,说的话里面又有很多本地土话。
杨大根讲完,热情邀请杨家村的女婿解放军同志也站上去随便讲两句。
起范儿了!起范儿了!
本来不专心听村长讲话的大家踊跃鼓掌,杨思情的掌声最雷动。
蓝巍站在众人面前向那么捧自己场的她挑挑眉宇,发射爱的光波。
前未婚夫也在现场,年轻人都不知道注意一下场合。
杨思情只恨没把相机带出来,不然一定给唯一一次以杨家村女婿身份发表重要讲话的蓝团长拍张帅照,带回去珍藏起来永流传。
时间走到傍晚,杨家几人在炕屋简单吃过晚饭。
杨思情适时拿出一百块钱和一张一百斤的粮票放在炕桌上,第三次向王秀兰讨户口本:“嫂儿,这些钱你拿去给有官付学艺的费用,粮票家里留着用,把户口本给我,我明天要跟蓝巍去乡派出所办事。”
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她今晚一定要拿到户口本。
在大集体时代,家家户户靠挣工分过活。年底生产队敲锣分红,扣去生产队发放的口粮和生活用度,发到每人手头的钱基本上没剩下几块。有些人还会倒欠生产队的钱,留到来年接着扣工分偿还。
所以一百块对谁家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王秀兰眼馋这些钱和粮票归眼馋,为争取利益最大化,今天比昨天更沉得住气。
她不急于伸手抓钱,而是语带关心地说:“老话说‘找个农民嫌穷光,找个军人怕打仗’,你跟你男人结婚后,他在外面保家卫国,家里只剩下你一个人也寂寞。这样,”一把把杨有米拽过来,“婶儿把小米过继给你们带去北京,你们也甭把她当亲闺女养,让她在家里当个干活滴就成。”
这个赔钱货光吃不干活,把她扔给他们,不仅能给家里省下一份口粮,将来还能借着看望她的名义去北京,把两个男娃也弄去大城市。
只要自己的女娃待在他们家,他们跟自己就断不了关系,捎带着自家就鸡犬升天了。
杨思情被寡妇的得陇望蜀和厚颜无耻所震撼,语言功能短暂丧失。
这个寡妇不薅羊毛了,她要送给他们一件贴心小棉袄。
她不是“精细人”,她是成精成黑寡妇了啊。
蓝巍想代她回绝。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