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正是平行于怡河修建的大型灌溉渠。
如今直接开挖而成的灌溉渠已经投入使用,宽约六丈的灌溉渠两边布满了窄窄的长渠。
这些长渠如毛细血管一般包裹着怡河平原,滋养着大片大片的平整麦田。
长渠最宽处虽还不到一尺,但其中却设有闸门、闸墩与闸槽。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小的闸门上还装了可以升降的木质闸板,不远处的农户正通过这道闸板控制着灌溉的流量。
这样一来,既能缓解旱情,也能避免大水漫灌淹死麦苗。
最重要的是可以将每家每户的灌溉时间分隔开来。
眼看河水将要漫上田垄,庄岳终于无奈转身:“走吧,浇水之后土壤墒情就会变好,田间也没什么大事了,你先回仙游宫去忙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吧。”
说着他便迈步向官道走去。
然而还不等庄岳彻底走下田垄,一直没有说话的江玉珣忽然伸手轻轻拉住了他的袖子。
“世伯,”江玉珣认真地看向庄岳,他深吸一口气无比郑重地对庄岳说,“我分得清楚。”
已经跳过刚才那个话题的庄岳愣了一下:“分得清什么?”
“……分得清喜欢的究竟是‘皇帝’的身份,还是他这个人。”
自己并非这个时代的土著,对“天子”不存在任何天然的敬畏。
应长川在自己的心中,从来都不是“陛下”而是“应长川”。
朝廷广纳贤才,不拘一格。
越是“新奇、前所未有”之物,便越是受到重视。
来自大周各郡的能工巧匠与各行各业的人才,已经在昭都附近彻底扎下了根,更有优秀者获得了封赏和官职,完全不受身份与出身的影响。
受此影响,百姓们也于生活中钻研了起来。
除了习字、识数以外。
擅长种地的百姓试着将耕种一事研究得透彻、明白,于日常工作中总结起了经验与规律,试图写成农书奉至御前。
擅长木工的则去研究新的农具与车马。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