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玖略松一口气,取出一份来自淮州的《真理周报》,道:“不知诸位可听过郭巨埋儿的故事?上面这则故事,十分有趣。”
“讲述的是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中逢灾,逐渐贫困,无法同时养活老母亲和儿子,他与妻子商量,儿子以后还能生,母亲却只有一个,不得已只好埋掉儿子,省下吃食供养母亲。”
“他上山挖坑时,不料竟挖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原来是此子孝感动天,最终得以奉养母亲,也保全了儿子性命。”
陈玖抬起头来,理直气壮道:“陛下,我朝自开国便以孝治天下,为了父母家族,儿子尚且可以不顾,何况区区女儿呢?”
“臣以为,涉此案的百姓和官员固然有错,但情有可原,虽不合法,可合乎礼教和孝义,不应论罪!”
回应他的是大殿里漫长的沉默。
无数各异的心思在众人内心此起彼伏。
这话是什么意思?谁不知道皇帝把太后送去做了师太,难不成是在含沙射影指责皇帝不孝?
紧跟着,适才被弹劾的另外一个淮州系官员也站出来,梗着脖子道:“臣附议!”
不多时,大殿上足足有上十个淮州系官员均出列声援。
见此情形,有人还在观望,有人目露冷色,还有人蠢蠢欲动。
高台上的皇帝冷冷俯视着他,须臾,萧青冥倏而一笑,却没有与他纠缠此案是否定罪的问题,而是扬声道:“谁来回答朕一个问题。”
“究竟是国法大,还是宗法大?”
第131章喻行舟的辩论
国法和宗法,孰大?
皇帝高高立于御阶边缘,仿佛以一种随意的口吻抛出这个问题。
方才还在因刑部侍郎陈玖和一众淮州官员集体附议,而显得闹哄哄的紫极大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沉默凝重的气氛里,是无数人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
皇帝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太大了,大到根本没人敢回答。
所谓家国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家何来国?
就算是皇室,也有祖制,有宗室,有崇圣殿,身为皇帝照样要拜天祭祖,官宦勋贵之家,有士族亲眷,民间村里地主乃至普通平民之家也有宗祠。
皇朝几百年一轮换,自己的老祖宗可不会换!
皇帝纵然有无上权柄,执掌生杀大权,可毕竟远在天边,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村子里的宗老、宗祠、宗法就在他身边,无声无息却实实在在浸透着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皇权不下县,县官也不如现管。
虽说那些“为国不惜身”、“克己奉公”、“大义灭亲”、“满门忠烈”都是赞扬将国置于家之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