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准备节目 (2 / 6)

+A -A

        因为信是真的多啊!

        姜丽丽将拆开的信放到一旁,又拆开一封,笑着说道,“别的作者有没有我不清楚,不过,就算他们有,也肯定没有你的多。

        你可是《江南文艺》杂志的常客,从5月份复刊到现在,每个月都有文章发表,还是连载,和开专栏没有两样,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陈凡却眉头不展,幽幽叹了口气,“可是一分钱稿费都没有,每次就寄来一堆票证,只有票没有钱,怎么花啊。”

        听到这话,姜丽丽忍不住皱了皱鼻子,给了他一个好看的嗔怪眼神。

        如果她也从后世来,这时肯定会脱口而出“凡尔赛”。

        现在嘛,也只能无奈地笑着摇摇头,继续拆信。

        喝了几口茶,陈凡也没再闲着,开始提笔回信。

        这年头读者给喜欢的作者寄信是常态,作者给读者回信也是常态,如果交流多了,还有不少人会寄礼物。

        可惜到现在为止,陈凡还没收到过礼物。

        不仅没礼物,他还要倒贴信纸和邮票,给读者们回信,让他感觉有点亏。

        回信的时间不固定,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就会写,但晚上会比较多一点,那时姜丽丽她们在认真学习,他就在一旁用堪比打字机的速度奋笔疾书,几分钟就能写好一封信,装在信封里写好地址,再拿到邮局去邮寄。

        当然,不用每一封都回,那些只表达景仰之情的,一般不用理会,只需要在每期文章出版的时候,在最后面提几个名字,表示感谢就行。

        或者抽签似的挑选几封回复一下也可以。

        对于那些邀请他去讲座的也不用管,同样在报纸或杂志社表明一下态度就好。

        但是有一些人会在信里请教问题,比如怎么写作,甚至会夹带一份自己写的文章请他指点,又或者是有些人生苦恼,想要找陈凡求教解惑。

        对于这种,才需要一封封的回信。

        这事儿吧,还不好偷懒不回。

        因为这个是群众基础,给一个人回了信,他就有可能成为该作家的忠实拥趸,继而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而且这也是当下作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习惯,许多知名作家都会长期坚持给读者回信,即便后来读者来信增多、精力不济,他们也会挑选一部分回信,在全国各地传为种种美谈。

        现在姜丽丽就是给他挑选需要回复的来信,不需要的就连同信封堆到一旁,需要回复的则放在陈凡手边。

        一连写了好几封,这时黄莺三人也将棉花摊晒好,陆续走了进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穿在1977 第390章 准备节目 (2 / 6)